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余光中永在 王 蒙 ①“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走了,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余光中永在

王 蒙

①“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走了,乡愁时代却没有就此结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不舍昼夜的逝者以外,重要的是跳动的中国心,还有美丽且鲜明的中国诗文,以及你我的记忆与吟诵活泼如初。

②1982年,纽约,圣约翰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讨论会。我听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作家、评论家黄维梁先生发言,他高度评价余光中的诗文,而且认为余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散会后,黄教授将余先生的作品集和自己的评论集赠送给我。我一路上饶有兴趣地阅读着,感染着余先生的清晰、明白与真诚。当时,大陆更热衷的是朦胧诗,是诗语言的锤炼与变幻莫测,而这位台湾诗人的诗明白如话,深入浅出,不跩(zhuǎi),不做作。我甚至觉得他的诗还欠一点发酵与点燃。

③1986年初,又是纽约,我作为国际笔会嘉宾,在第四十八届年会上碰到了余先生。我们握手问好,文明礼貌,同时,保持着难以没有的戒心与距离。

④1993年,我参加《联合报》召开的两岸三地文学四十年讨论会,我与余诗人是仅有的作晚餐演讲的主讲人。我听到演讲的两个主题,一个是说小岛也能产生大作家,一个是他严厉抨击所谓“台语写作”的自我封闭的愚蠢与狭隘。他有他的天真和明朗之处,他有他的红线。

⑤此后我们见面越来越频繁了。而且余先生在大陆文坛,有了越来越高的威望与越来越大的影响。记得轻易不夸奖谁的四川资深诗人、学者流沙河就对余光中作品评价甚高。邀请余光中访问做客的大陆文学团体与大学越来越多。有一个笑话,说是南京大学邀请了余光中与其他几位台湾诗人到访,打的横幅是“热烈欢迎余光中先生一行”,有一位也是台湾资深诗人的客人,长得高高大大,他一到场,立刻被青年学生围上,唤道:“您是余先生吗?”他回答:“我不是余光中,我是‘一行’。”

⑥2001年,我三次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新世纪征文”活动,我与白先勇是小说终审评委,而余光中是文学翻译的终审评委。我们变成了同事。

⑦2004年,我们应邀到海南师范学院与黄维梁先生一起参加关于散文的座谈,主持人是喻大翔教授。谈到我此生读过的最好散文时,我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而余先生说,诗是他的情人,散文是他的妻子。

⑧2006年,我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余先生荣誉博士学位的活动。会后,我把他与白先勇及文学院副院长、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请到了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做客,还举行了包括余先生作品在内的诗歌朗诵会。他的《乡愁》再一次赢得了热烈掌声与欢呼。

⑨他定居在高雄。他在台湾反对过可能有某些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还说过什么“狼来了”。然而,他的后半生在他的诗中惦念缠绕的长江黄河华山、济南南宁……到处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和足迹。他说,他要住在台湾的西部,从窗子望出去,就是故乡大陆,而如果住在台东,看过去是美国,有什么意思?当然,他的梦与愁跟你我一样,在中华,不在美利坚,也不在不列颠。

⑩陈水扁主政期间,余先生公开反对文化教育“去中国化”,当陈不通至极地用“罄竹难书”赞扬台湾义工的业绩时,台湾教育部行政负责人居然为陈“擦皮鞋”,他愤然予以指责。“擦皮鞋”一词我是从他那里听来的,应该是拍马与掩饰的意思吧。

余光中走了。两岸各地友人与读者怀念着他,默诵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外头里头,情意超越生死。长江黄河,奔流澎湃汹涌。中华是屈原、李白、杜甫的中华,也是鲁迅、艾青的中华,还是余光中、郑愁予,以及欢迎、接待他们一行的男女老少的中华。余光中永在,中华诗歌永存,乡愁永远,仍然是那么明白,那么简单,那么深情,那么不可抗拒也不可分割。

(有删改)

1.选文第⑤段插入了一个笑话,有人说显得多余,也有人说可以使文章更有韵味,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2.说说你对选文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

3.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在记叙过程中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试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余光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 示例:我认为插入这个笑话不多余。它突出了余光中在大陆文坛有了越来越高的威望与越来越大的影响(或突出了余光中在大陆影响之大”)。 2. 余光中先生后半年频繁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大陆,并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中。 3. 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国人对余光中的怀念之情,表现了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两岸感情永存。 4. 示例一:第⑵段写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作家、评论家黄维梁先生高度评价余光中的诗文,认为余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侧面突出了余光中先生作品水平之高、成就之大。示例二:第⑸段通过写轻易不夸奖人的诗人、学者流沙河对余光中作品的高度评价,从侧面突出了余光中先生作品水平之高、成就之大。 5. 真诚明朗;坚持正义;热爱诗文;热爱祖国,情系大陆。 【解析】 1.考查文章内容的安排。一般在文中插入某些内容,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此段的中心句是“余先生在大陆文坛,有了越来越高的威望与越来越大的影响。”此段举这个笑话更能突出余光中先生的影响之大。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他的后半生在他的诗中惦念缠绕的长江黄河华山、济南南宁……”把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到处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和足迹”写出余光中先生后半年频繁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表达出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3.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余光中走了”呼应开头,结构严谨。内容上,表达对余光中的怀念之情。“余光中永在,中华诗歌永在,乡愁永远”深化了主题。 4.考查侧面描写及作用。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第⑸段插入了一个笑话,从侧面突出了余光中在大陆文坛有了越来越高的威望与越来越大的影响。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人物的语言、行动、事件等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从“他有他的天真和明朗之处,他有他的红线”看出他天真明朗;从“余先生说诗是他的情人,散文是他的妻子”看出他热爱诗文;从“他的后半生在他的诗中惦念缠绕的长江黄河华山、济南南宁……到处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和足迹。”看出他热爱祖国,情系大陆。从“台湾教育部行政负责人居然为陈‘擦皮鞋’,他愤然予以指责。”看出他坚持正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九(1)班准备开展以“诗词之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材料一 在中央电视台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杭州快递小哥雷海为凭借其丰厚的诗词积累及从容淡定的心态,勇夺冠军。某杂志社编辑、北大高材生彭敏因盲目抢答,频频出错,心态失衡,只能再次获得亚军,与冠军失之交臂。赛后,雷海为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获胜并不是偶然的,在走街串巷送快递的闲暇之余,自己就把随身携带的鉴赏词典拿出来背诵一两首,迄今为止已积累了几千首诗词。

材料二 经典传唱人霍尊以一曲《山居秋暝》得到了评委们的激赏。霍尊在接到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组邀约后,为更好地感悟经典、获取灵感,曾外出采风近一年时间,驻足云山雾海,聆听春雨秋风。最后,他把自己空灵的歌声、曼妙的古典乐曲合奏音与青春活力的合唱成员以虚拳叩击自己身体发出的伴奏音融合在一起,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力。

(1)根据材料一,补齐以下对联。(每行补充字数为5~11个)

海为有为!______________ 

彭敏不敏?_________________ 

(2)请综合两则材料,谈一谈今后你将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至少答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倡导大家将品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班委会发出了倡议。下面是倡议书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甲]不仅压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古典诗词是智慧的源泉,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了中国人的胸襟。中国文化是一脉传承的,[乙]我们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都能汲取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持。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展,国际情势如何复杂,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中国人都不会失去信心,那一首首绮丽诗篇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①[甲]处画线句子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改为“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__”后添加“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下列与宋江相关的一个情节是 __________

A.三顾茅庐      B.三入死囚牢

C.三打祝家庄    D.三碗不过冈

(2)材料:

亲爱的索菲娅,长期以来,我一直为我的生活与我信仰的不一致而苦恼着。我无法强迫你们改变你们的生活以及你们的习惯……现在,我决心做我长期以来一直想做的事了:我要离去……

上面的文字出自《___》,这段话是___(人名)说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是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bèi出的民族。历久弥新的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今天,中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英雄精神。让我们名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从英雄身上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力量。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英雄bèi______出  磅______  _____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 

(3)“历久弥新”中“弥”的意思是:

A.满;遍   B.填满;遮掩   C.更加   D.久;远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_____,采葵持作羹。(《十五从军征》)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______,全仗你抬声价。(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______,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曹刿论战》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战争胜利的原因是“______”。 

②《过零丁洋》中,作者以反问语气表明自己不怕牺牲的句子是“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以“选择”为话题作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