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决定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都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他不“鄙”的表现。

 

(1)取信于民。 (2)深谋远虑;指挥若定;谨慎果断;能详察敌情,把握战机。 (3)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过程,而是紧紧围绕“论战”展开,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①尽职尽责,执政为民,取信于民。②“公与之乘”表现他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公问其故”表现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题目的要求分析作答。(1)本题可依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概括为“取信于民”来作答。(2)依据文章第1段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可以体现曹刿的“远谋”;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可以看出指挥若定;善于抓住战机,体现其“远谋”;从追击敌军的描写“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以看出曹刿做事谨慎果断,能详察敌情,这也通体现其“远谋”。(3)考查对文章内容详略安排。文章内容的详写和略写,是由文章的主题所决定的。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内容要详写,不密切的要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本文是紧扣“论战”来安排的,并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过程,“交战的具体过程”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安排,表现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远谋),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据此理解分析作答。(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答。从鲁庄公的“三答”中可以看出他知道“取信于民”的道理,显示其不“鄙”;从作战中,虚心接纳并采用曹刿的意见,表现他广开言路,礼贤下士。也显示其不“鄙”;从战后询问取胜的原因,可见表现鲁庄公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也能说明其不“鄙”。据此概括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彼竭我盈,故克之。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B.

C. 分人

D. 一战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注意体会其与今义的区别。

(1)十年春,齐伐我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小大之

(4)可以一战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

(2)弗敢

(3)必以

(4)之属也

(5)公将

(6)下视其

(7)克,公问其   

(8)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