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画香味的女孩 王举芳 亲戚住院化疗,我时常去陪护。 今天是周末,病房里来了很多探...

画香味的女孩

王举芳

亲戚住院化疗,我时常去陪护。

今天是周末,病房里来了很多探视病人的亲友,平日肃静的病房,有了笑语,有了缕缕欢快的气息。

阳光很好,我推开病房阳台的门。阳台的角落里,坐着一个小女孩,膝上放着一个纸板,左手扶着纸板,右手快速移动着,好像在写字或者画画。

我走了过去,蹲下来,女孩看看我,羞涩地笑笑,停止了作画,把纸板递给我:“阿姨,你看看我画的画好不好看,行吗?”女孩望着我,一双大眼睛映着阳光,闪着清澈的光芒。

“行,我看看。”我接过女孩手中的画。画面很简单,一只碗,碗里盛放着一些月牙形的食物。“这是饺子吗?”我问。女孩点点头。

“我妈妈好几天没吃饭了,爸爸说妈妈过几天才能吃饭。妈妈好几天没吃饭,一定很饿,我就想画幅画给她。我妈妈以前没生病的时候,给我讲过‘望梅止渴’的故事。妈妈最爱吃饺子,我就给她画了饺子。”女孩低下头,脸上布满了忧伤。

“这画送给你妈妈?哪个是你妈妈啊?”我第一次见这个女孩,还不清楚哪位病人是她妈妈。

“23床。”女孩弱弱地说。

23床?哦,我记起来了,是那个患食道癌的女病人。我的心禁不住一紧。昨天听她的丈夫说,女人撑不了几天了。

“小彤,画完了吗?妈妈想看你的画。”23床的丈夫走了过来,神情疲惫,却满脸笑意。

“画好了。我给妈妈画了饺子。”女孩把画举给爸爸看。

“嗯,小彤画的真好,妈妈一定会喜欢的。”男人蹲下,抱住女孩,在她脸上亲吻了一下。我看见他的眼里,有没有落下来的泪滴。

“等一等。”女孩说着,拿起画笔,在碗的周围画了许多小点。

“这小点是什么啊?”爸爸问她。

“是饺子的香味。你闻闻,香不香?”女孩把画贴近爸爸的口鼻。

“香,香……”爸爸低下头,揉搓着眼睛。

第二天上午,女孩依然在阳台上画画。这次画的是一盘绿色的蔬菜,周围依然点了许多小点。她说妈妈夸她画的饺子特别好,因为画上了香味。我听了,努力仰起脸,不让女孩看到我眼里的泪水。

一连几天,女孩每天都在为妈妈画画,有时候坐在妈妈的病床前画,有时候坐在阳台上画。

她的妈妈已十分虚弱,精神越来越差,有时候出神地看着女孩,眼神呆滞而又充满了光彩

那一天,医生让23床出院,回家静养。我们知道,她的生命已快走到终点,不禁悲伤满怀。她才31岁的华年,而她的女儿,才刚刚5岁。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是想起那个为妈妈画香味的女孩;那用很多点连成的香味和亲情在我的心间弥漫,馨香不息。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8年第8期)

1.请以文中小女孩的口吻简述本文的故事。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小彤,画完了吗?妈妈想看你的画。”23床的丈夫走了过来,神情疲惫,却满脸笑意

3.简要分析故事中的“我”在文章中的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的题目“画香味的女孩”能不能改为“画食物的女孩”?请简述理由。

 

1. 妈妈生病了无法下咽食物,我便画了带有香气的饺子和蔬菜给妈妈,妈妈非常开心。 2. “疲惫”是因为妻子病情严重,丈夫日夜照顾,尽显疲惫。“笑意”是因为看到女儿如此懂事,感到欣慰的同时,他也不愿把悲伤传染给女儿,所以含笑面对。 3. 线索作用:“我”是小女孩这一故事的叙述者。推动情节发展:小女孩的故事主要是通过“我”的所见传达给读者。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我”是小女孩这一人物优秀品质的见证人。 4. 小女孩为妈妈画香味的故事让作者感动,以致作者久久不能忘怀,同时也赞美了小女孩一家浓浓的亲情。 5. 不能。因为“画香味的女孩”这一文题,不仅突出了故事的主人公,而且含蓄地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同时,这一文题极具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画食物的女孩”则平淡直露,表达不出这一效果。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注意以“小女孩的口吻”来概括,主要事件是“给病重的母亲画饺子、蔬菜和香气”。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疲惫”指身体非常疲乏,写出了23床的丈夫照顾妻子非常辛苦;“笑意”说明他心理上得到安慰,同时也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悲伤,不想让孩子担心。 3.此题考查的是人物的作用。“我”见证了小姑娘的懂事,也见证了一家人的亲情,所以“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组织材料,使得文章真实可信,条理清晰,读者易于理解小姑娘的性格特点。 4.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我总是想起那个为妈妈画香味的女孩”说明小女孩留给“我”的记忆之深,对“我”触动之大;“那用很多点连成的香味和亲情在我的心间弥漫,馨香不息”突出了亲情的力量使“我”感动。 5.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这样的题目,其实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是,我们的答案往往倾向于文章原来的题目,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有根有据。“画香味”非常新颖,能够吸引读者;“香味”也暗含了对小姑娘品质的赞美之情,“画食物的女孩”没有这个效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2.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加点的“一切”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⑥段举戴震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5.从本文来看,我们应该怎样做学问?

 

查看答案

肥西县创建“文明县城”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担当起此项责任,肥西某校九年级某班开展“与责任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班委会准备委托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以唤起大家的责任意识。(字数不超过10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肩上的责任——脚下的基石”征文比赛,以下是从他的文章中摘录出来的,请你帮他修改。

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对于应负的责任,迎着风险也要敢承担,实践担当的精神,增加担当的能力,做到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善担当。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A]精忠报国体现的是南宋名将岳飞对国家的责任;[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范仲淹对人民的责任;[C]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儿女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

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__”。

最后三句[A][B][C]语序不合理,正确语序为___________

(3)同学们准备为学校尽一份力,打扫学校的操场,每位同学都负责一块区域,但班上的同学刘伦却不管不顾,随意挥了两下扫帚就罢工了。对此,你怎样劝说他?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题目。

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1)以上内容出自艾青的诗作《___________》,这首诗抒发的主要情感是____________

(2)“‘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这里的“兄弟”是________________(人名),这“兄弟”是因为______________(情节)被发配沧州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对于中国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种饮品的范筹,而沉淀为一种文化。不比日本茶道的精细、尊贵,中国的茶更有普适性。它可以是农村粗瓷碗中的香甜,可以是紫茶壶中的高贵,也可以是玻璃杯中的平常,它可以慢慢地品味,也可以开怀畅饮,各有各的滋味,但不变的是那其中所蕴藏的安然,苦涩中携带的一丝清甜,犹如人生之路,             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 kuì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_  kuì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文中“沉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畅饮”中“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任选5空默写)

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岸芷汀兰,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刘禹锡虽在巴山楚水,二十三年遭弃置,仍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传达了见新人辈出无限欣慰的豁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