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对于中国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种饮品的范筹,而沉淀为一种文化。不比日本茶道的精细、尊贵,中国的茶更有普适性。它可以是农村粗瓷碗中的香甜,可以是紫茶壶中的高贵,也可以是玻璃杯中的平常,它可以慢慢地品味,也可以开怀畅饮,各有各的滋味,但不变的是那其中所蕴藏的安然,苦涩中携带的一丝清甜,犹如人生之路, 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 kuì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蕴藏(_________) kuì赠(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文中“沉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畅饮”中“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任选5空默写)
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岸芷汀兰,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刘禹锡虽在巴山楚水,二十三年遭弃置,仍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传达了见新人辈出无限欣慰的豁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弯月,是故园对游子的呼唤;一缕风,是荒漠对绿洲的呼唤;一阕词,是民族对经典的呼唤……离乱的国度呼唤和平,崭新的时代呼唤奋斗,共同的梦想呼唤担当……
请以“ 的呼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①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②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③歼焉。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①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处指子鱼。②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③门官:国君的卫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
(2)小惠未遍 遍:
(3)神弗福也 福:
(4)宋师败绩 败绩:
(5)门官歼焉 歼: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甲)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和“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作答)
4.你认为造成两场战争结局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淡泊之心自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朝慧能的这首偈(jì)子,世世代代被人们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惑,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平、难过、愤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才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才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的虚伪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经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阔,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定。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抛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篇引用唐朝高僧惠能的一首偈子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简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论证效果。
4.第⑥段中的加点词“大部分”能否换成“全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5.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院三棵树
郑长春
①我至今仍怀念着老家院子里的三棵树:年轮最长的枣树、奉献最多的梨树、命运最糟的杏树。有了它们的存在,生活从此不再寂寞——我家黄土掺青砖垒砌的院落里才有了四季分明的气象。那粉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花瓣,随着青枝绿叶变奏着春华秋实的乐章,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定格成永不变色的情调。
②果子还没熟,就被村里馋嘴的孩子们盯上了,隔三岔五总能看到张牙舞爪的棍棒或噗噗嗵嗵的砖头瓦片扑来,没过多久就被打光了。只剩下那些遮风挡雨的树枝,到该春花烂漫的季节不见青绿枝条,而是在风里雨里遍体鳞伤的瑟瑟发抖,任凭成群结队的蜂蝶乘兴而来,目睹惨状,嗡嗡半天,又扫兴而归。尽管喜新厌旧的蜂蝶不是那般倾情地迷恋,可通过它们无意的骚扰,我家院落里倒也比其他人家较早地呈现出一派春的闹意。
③许多人从我家门口经过时,都会忍不住抬头看看树上那一疙瘩一疙瘩棉花团似的蜜蜂,还有小精灵一样穿梭在斑驳枝叶间的花蝴蝶。独家小院里有根深叶茂的大树,春来花香四溢,夏来绿荫蔽日,秋来硕果高挂,冬来玉树临风,一年四季都是风景。在田间地头劳作了一天的大人小孩,黄昏时分端着饭碗,靠着树杈说长道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抱腹而去,偶有几只麻雀和斑鸠暮色中掠过枝头,留下喳声一片……
④小小院子里,北边是枣,南边是杏,中间是梨。它们距离均等,高低有致,相映成趣。枣树长得高大壮实且干脆利落,有大家风范、将帅之气,开花迟而结果多,钢针一样的枣针,成了枣树自我保护的优势。就是发育太慢,十几年才长拳头那么粗,所以枣树果子酸甜,木质高贵,在我家院子繁茂生长实乃幸事。
⑤枣树长得魁梧高大,却不及杏树的朴拙和梨树的洒脱。杏树皮黑而叶茂,枝干不高但粗大结实,叶子茂密,层叠覆盖,像一顶葱绿的安全帽,每年五六月份麦黄杏也黄。肉嘟嘟的杏儿,用指头一捏,酸甜酸甜的汁儿咧嘴而出,感觉是一种酥酥的柔,含在嘴里是酸酸的甜,真不忍一口吞下。吃过杏儿再吃梨,这是我们家的“老规矩”。梨树长在枣杏之间,细高细高,亭亭玉立,像一位弱不禁风的美人儿,可到了开花结果那阵子,是一个劲儿一个劲儿地猛长,花像小喇叭,果似绿玛瑙,绿丝丝的,油光光的,咬一口是脆脆的甜。甜是甜,只是大多果子很小,偶尔能见到大果子,能长得皮发黄,汁水撑开果皮直往外流,如果不提前摘下,嗅觉敏感的黄蜂就会捷足先登,提前替你大饱口福。
⑥这三棵树虽朝夕相处,却是各有特点地成长。它们静静地排列在小院里,不卑不亢、任劳任怨,我们这些顽皮的熊孩子,可以在中间绑根麻绳荡秋千,可以拴个布条搭衣晒被子,不需要浇水施肥,不需要剪枝修叶,一切顺其自然。
⑦那年秋天,母亲为即将到西安求学的我送行,特意让年近五旬的父亲爬到大枣树上摘了半书包青枣。母亲流着泪说,娃儿,这枣树在所有果树中适应性最强、用途也广,生吃提神,熟吃健胃,不要忘了这是家乡的水土,拿到学校也让老师、同学们尝尝咱家的“特产”。
⑧数年后,当我再回到家乡老院,发现周围已建起了许多陌生的新房。白花花的瓷砖,把一家家小洋楼装修得像个精致的碉堡。只有我家那几间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静静地横卧在一堆脏乱的瓦砾中。瓦砾中,还有那三棵依旧傲然挺立的杏树、梨树和枣树。风雨经年,它们明显老多了,或是被人为地摧残得风光殆尽,能看得见昔日那曾伸展在高空的枝叶已颓废得不成样子了。虽是花开季节,却难觅花的踪影,更不见当年的招蜂引蝶。尤其是那棵看似年轻的梨树,也开始出现枯萎的迹象了。
⑨荒凉的小院里,到处是牛羊的粪堆,有几只呆头呆脑的老母鸡使劲用爪子扒着、挠着,时而瞪着一对狐疑的眼睛警视四周,时而抖抖干瘪的翅膀拍打满身的灰土,发出咕咕咕的浅叫。突然,一只老鼠从树洞里露个头,母鸡尖叫着惊惶而逃,留下一串纷乱的或深或浅的梅花般的印痕……这难道就是我梦中的老院、童年的乐园吗?
⑩正准备返身,蓦地发现那棵枣树下的瓦砾间,隐隐地露出些绿意来。那是一束抖着黄尖儿的枣树幼苗,是从老枣树深扎在土层的根部爆发出来的。我知道,我终于找到了记忆的绿色。在我老家那宅破败的院落里有一处多么独特的风景,三棵再普通不过的老树,惊人地坚守着破宅一角,它们的后代在恶劣的环境中奇妙地焕发着新生!
(有删改)
1.阅读第②~⑥段,说说老院三棵树都给“我”带来了哪些永不变色的情调。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梨树长在枣杏之间,细高细高,亭亭玉立,像一位弱不禁风的美人儿,可到了开花结果那阵子,是一个劲儿一个劲儿地猛长,花像小喇叭,果似绿玛瑙,绿丝丝的,油光光的,咬一口是脆脆的甜。
3.作者描写数年后回到家乡老院的情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全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5.鲁迅的小说《故乡》和本文都写到了故乡的变化。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