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2)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3)乡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译为:假使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译为: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为: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______

呼尔而______

(2)所欲有甚生者______

万钟我何加焉______

(3)二者不可______

所识穷乏者我与______

 

查看答案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    [释]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    [释]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    [释]______

________    [释]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    [释]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作文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他们默默无闻/却让我们屹立世界/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他们失去生命/却让我们生生不息/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同学们,你们心中一定也有自己崇敬的英雄吧。他或许名垂千古,或许默默无闻;或许伟大,或许平凡。请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彭玉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持沃灌               汤:

(2)同舍生皆绮绣         被:

(3)白玉之环             腰:

(4)军务倥偬             以:

(5)今日为               预: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3.(甲)文中宋濂的求学生涯和(乙)文中“我”处世立身之道的共同特点是“___”(用一个字概括);(乙)文中认为“勤朴之根源”是“___”。

4.(甲)文中“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亦无所苦”指什么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是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唯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教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内容,按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补写两个事实论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