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 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 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选自《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2月21日人民网)

材料二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

(选自《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三件事》,2018年3月20日教育部网站)

材料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阅读量统计表

版 本

总数(篇)

年平均数(篇)

增长率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2013版

69

64

11.5

21.3

79.7%

93.8%

2017版

124

124

20.7

41.3

 

[注]小学学制为六年,初中学制为三年。

(1)阅读材料三,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小明拿到语文课本说:“我很想学好古诗文,但它太难了,学不进去。”请你联系上述材料,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

(3)八一学校将邀请丁立梅老师来校担任“经典咏流传”大赛的评委,活动时间为2019年4月24日上午9:00。请你以该校的名义拟写一份邀请函。

 

(1)2017版较2013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总篇数增加近两倍,学生年平均应读篇数增加近两倍,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其中初中增长率比小学高。 (2)示例:小明同学,古诗文刚开始学的时候,是有一些难度,不要急,要坚持学。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当你走进古诗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你会发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阅读古诗文还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丰富内涵。 (3)示例: 聘请书 兹聘请丁立梅老师为我校“经典咏流传”大赛评委,聘期3年。 西楚中学 2018年×月×日 【解析】 (1)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阅读量统计”为陈述对象。找到“2013版”和“2017版”项目,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2017版较2013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总篇数增加近两倍,学生年平均应读篇数增加近两倍,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其中初中增长率比小学高等结论。 (2)要求写几句鼓励的话。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不能偏离“阅读古诗文还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这一劝说主题,并告诉他学习方法。言之和理即可。 (3)拟写一份聘请书。首先要注意聘请书的格式要求。标题“聘请书”首行正中;注意署名与日期的位置在右下角,署名与日期分两行写。内容要陈述聘请丁立梅老师做评委的缘由、聘期。要以请求的口吻,恳切的语气,谦虚的态度,以征得对方心灵的共鸣,语言要简洁流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儒林外史》中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的人是 ______

A.周进   

B.范进

C.马二先生   

D.鲁编修

(2)法国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门为昆虫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昆虫记》,这个人是______。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被誉为“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jūn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拨。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quán释着大道从容。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   千jūn______一发   quán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____”,正确写法是“____”。 

(3)“生死攸关”中“攸”的意思是    ______

A.所B.疾走的样子  C.水流的样子  D.助词,无义

(4)把画线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_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正确的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听觉角度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培根在《谈读书》提道:“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两句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鲜明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请你使用其中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写一个片段,谈一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析】
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 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 选文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 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5.下面这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