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野高人 ①我行走在山野,迷路了。 ②问道于田间一位老...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野高人

①我行走在山野,迷路了。

②问道于田间一位老汉。此刻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他穿蓑戴笠,躬身插秧。当他直起腰时,愣愣地,看了我半天。突然说,要不,去我家坐坐?对于他的邀约,我感到好奇,也特别愿意。

③他的村庄,坐落在河边,一条浅浅的河,盈满清亮的溪水,河床散落大小参差的麻石,一座古朴的石桥高高架起,沟通两岸。农妇捣衣声从桥下传出,在空寂的山野发出响亮的回声。

④跟随老汉来到他家。他站在客厅靠墙的一只方桌前仰望正面的墙壁。墙上,相框里两位老人面容慈善,挂着永恒的微笑,看堂屋里的人走来走去﹣﹣想必是老汉的父母了。老汉坐着,一直盯着相框看。我一时无言,沉默。突然,他指着相框,说:“你瞧,这像是我画的。”

⑤我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如何反应。突兀的一句话,仿佛是对我心理的突袭,我的确猝不及防,因为那画画得太好了。他背对着我,似乎心中有所料定,笑了,然后急促地去了房间,拿出一叠纸,冲着我,拍一拍,真的是我画的,这些都是我画的!

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老汉异常兴奋,此刻话语已如小河流水,绵绵不断。

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几乎人迹罕至、与世隔绝。山里的人,不知山外有城。见过世面的,只有几个村干部。那时的老汉尚年轻,心里却一直埋着一桩心思。看日渐衰落的爹娘,想给他们留个影,做身后的纪念。打听好了去城里的车与路,下了排除万难的决心。这时爹娘却先后病倒在床,难以长途跋涉了。

⑧某天,老汉扛着锄头上山挖树桩,遇见了一位写生的画家。一支铅笔,一袋烟的功夫,就将眼前的东西搬到了纸上。老汉觉得太神奇了,讷讷地向他请教,画家说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但还是教了他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于是,回家练。开始,握惯了锄头的手握铅笔,戳出满纸筛眼一样的小窟窿。老汉不放弃,见纸就画。

⑨终于,有一天,他看见鸟在纸上飞,小鸡小鸭在纸上奔跑戏水,门前的河和屋后的山都在纸上安妥了。他开始画父母。刚画,不是画丢耳朵,就是画斜了眼睛。

⑩爹娘忘了疼,咧嘴微笑,让他照着画。而他满脑子,除了庄稼,就是画,梦里,一只手还在空中握笔飞舞。

(11)几年后,他把画好的像给爹娘看,爹娘边照镜子,边看画像,大笑,笑得嘴就一直没有合上。

(12)说到此,眼前的老汉,神情由亢奋而黯然:“像画好没多长时日,爹娘就相继走了。我这一辈子最不孬的地方,就是把爹娘的样子留下来了,一模一样,没有走模子。”

(13)看一张张画,家禽、飞鸟、村庄、树木、河流、山川写意纸上,虽不求章法,但传神、生动,我一直处在惊愕中。当我称他为“高人”时,老汉同样惊愕,他在误解中澄清:“村里人都说我个子矮。”

(14)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15)世事也怪,我接触到的有些人,大半辈子都在揪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拔,刻意想成为高人,终究还是庸人。有些人,只是想达成生活中的某种朴素愿望,一不小心,却成了高人

(1)体会领“我”看画过程中“老汉”的心理活动,按顺序填在括号里。

料定﹣﹣     ﹣﹣     ﹣﹣惊愕

(2)分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14段。

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4)阅读全文,概括老汉的性格特征。(至少三点)

(5)老农的朴素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愿望?为了实现愿望你打算怎么做?

 

(1)兴奋(亢奋)、黯然 (2)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内容上,表现“我”对画是老汉所画的并不完全相信的心理。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无形化为有形,写出了绿的浓厚,表现了“我”内心的恬淡与舒适。 (4)孝顺、热情、执着、谦虚、敦厚。 (5)老农的朴素愿望是只想过恬静平淡的生活。示例:我只希望每天都生活得开心快乐,没有烦恼,没有忧伤。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会将心态放平,不跟人计较,在遭遇挫折时,坦然面对,相信风雨之后便是彩虹。 【解析】 (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时,首先应该通读全文,宏观了解老汉的心理活动,然后再仔细分析老汉心理活动的变化。题干中给出的老汉第一个心理活动是“料定”,这个心理活动出现在文中第⑤段“他背对着我,似乎心中有所料定,笑了,然后急促地去了房间,拿出一叠纸”,表现了老汉就知道我会不相信他父母的画像是他自己画的,所以又去屋里那原来自己画的草稿纸给作者看;第二个心理活动描写出现在第⑥段“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老汉异常兴奋,此刻话语已如小河流水,绵绵不断”,表明了老汉在自己的画得到肯定知道的兴奋和高兴的心情;第三个心理活动描写出现在文中第⑫段“说到此,眼前的老汉,神情由亢奋而黯然”,描写了老汉提到已故的父母时伤心之情难以言表;第四个心理活动描写出现在文中第⑬段“老汉同样惊愕,他在误解中澄清”,描写了老汉并不知道我说的“高人”是什么意思,写出来老汉的淳朴,善良。 (2)本文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解答时,首先应该了解全文的意思,然后具体联系划线句子的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内容上,“相信”证明画确实是老汉画的,“惊愕未消”表明“我”内心对于老汉的画技感到惊讶,突出了老汉画技之高超。结构上,一方面承接上文,表现出作者由不相信到相信的过程;另一方面,作者的惊讶包含着对于老汉的画技为什么高超的好奇和疑惑,为下文的解释做铺垫。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中的关键字词和上下文从表达效果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归纳即可。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代表着纯洁和清新。“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指山野间植被茂密,因而四处都是绿色。此句将无形化为有形,“绿”代表着清新自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象征着老汉朴实干净的品质,表现了“我”内心的恬淡与舒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略无

②虽乘御风

③不见

属引凄异

(2)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面对文意理解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一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连绵,第二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处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4)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发挥想象,描绘出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①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ě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ēi

材料二:②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其中39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ěi”6人认为读“fē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音字,在“绯闻”中读“fěi”,在“绯红”中则应读“fē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③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听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④编造同事诽闻被判罚3000元。”(注:“诽”读“fě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1)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

(3)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纠正这种错误?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空

(1)树树皆秋色,_____。(王绩《野望》)

(2)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黄鹤楼》中直抒胸臆,道出了心中深沉的思乡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

(4)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

(5)“燕”是人类的朋友,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请写出含有“燕”字的诗句: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 “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D. 你是临近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