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佃农(diàn) 蛮横(hèng...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农(diàn)      (hèng)     妯娌(zhóu li)        息敛声(bǐng)

B. (qiǎng)    娴熟(xián)      慰勉(wèi miǎn)    痛绝(wù)

C. 死(lì)           (yíng)      (shú)             无音讯(yǎo)

D. 料(tiáo)      (xùn)        驿站(yì)                精竭力(dān)

 

C 【解析】 C.有误,“溺死”的“溺”应读“n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

春萌青草,夏沐芳华,秋染落叶,冬凝雪花。四季的轮回中,我们常常慨叹时光匆匆,世事易变。然而,细数指尖微漏的时光,总有一种凝望让你动情感怀:父母无言的注视,凝望是一种不变的关爱;师长深长的目光,凝望是一种深情的关怀;朋友亲切的眼神,凝望是一种永恒的关注……凝望是对梦想的执着与坚守,凝望是对幸福的呼唤与渴求……渐变的时光里,你可曾感受到那情感丰富的凝望?

请以“时光里,那      的凝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可以写你的经历,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要求:(1)观点明确;(2)综合运用三则材料并且能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材料二)由于上游降水偏多和长江防总的科学调度,2017年10月21日三峡水库成功实现175米蓄水的同时,长江中下游供水和生态安全也得到加强。消息显示,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同比偏高,面积同比均增加上千平方公里,且较近期最小时均增加数百平方公里。

(材料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比率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7.2%。2017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70.0%。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水浒传》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行者武松便是其中一位,他因景阳冈打虎而出名,请你再说出两个有关武松的故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俗话说得好

李建永

①人常说:“俗话说得好。”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发某一句俗话时所使用的语辞和套话,同时也是对俗话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中肯评价。俗话亦称俗谚、谚语,是传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民的词典,从中真切地感知和领略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品格风骨。

②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韩非子》有言:“古无虚谚。”由于谚语是我们的先民通过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真实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不然,谁会将一句套话、假话抑或虚与委蛇的话,一代又一代“义务”地接力传递下来呢?孔子曰:“修辞立其诚。”真诚与真实,乃讲话作文的第一要义。俗话说:“十句谚语十句真,一方水土一方人。”还说,“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谚语之天然本真,完全是通过不加修饰地自然呈现出来的。

③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善。有道是,“知行合一是善”,善是人心的指归。而现实中最大的问题却在于,知善是一码事儿,行善则是另一码事儿。俗话常说:“嘴里念的《金刚经》,怀里揣的豺狼心。”西谚亦云:“舌尖儿上挂着上帝,心窝儿里藏着魔鬼。”可见此类口是心非、言清行浊的恶人恶行,古今中外,并不罕见。贪官和恶人也知道善是美好而光荣的,因为他们所极力表现出的种种伪善,恰恰是借助人们对美德所表示的礼赞和景仰以售其奸。

④谚语的善,在于它的益世功能和实用价值。千百年来,谚语保留着许多对生产生活颇有用处,对世道人心颇有教益的东西。譬如,“春捂秋冻”(养生),“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饮食),“一房好媳妇,三代好儿孙”(婚姻),“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生产),“花开在春天,人学在少年”(励志),“凡人败德坏名,钱财占了八分”(警世),等等。可以说,谚语是人类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金子。

⑤谚语虽是黎民百姓的家常话,但在家长里短中却包含着生活哲理与人生哲学。谚语的内容内涵,几乎都是向上向善的;纵使伤时骂世,也是从反面来隐喻劝善的。俗话说:“打一个比方劝一个人。”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如知时节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从未上过学的人之父母,亦可用谚语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

⑥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美。有道是,“情景合一是美”。俗谚“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典型一例。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讲过:“美是生活。”作为全景式反映生活的谚语,其本身就是美的集合。俗话说:“人是正月正,景是九月九。”老百姓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正月正”乃大年初一,这一天,每一个人都有钱有闲有精神!“九月九”已入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凉爽宜人,橙黄橘绿,美景无限。正月正的人,九月九的景,风光鲜丽,正当其时。此类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

⑦可以说,所有的谚语都似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是诗文。诗意是美,隽永是美,幽默是美,思想是美,物我交融、情景合一是真美,朴素自然、俗中见雅是大美。

⑧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俗话所关注的从来是大地和人民,所深入的永远是生活与心灵。自古及今,它就像空气和泥土,其存在价值和用世功能,不仅百姓日用而不知,即使学术界、思想界或许亦未曾意识到它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并真正加以重视起来。它是名副其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活的哲学。形式上的大白话、大实话,内容上的乡土气、泥土味,正是它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的真谛所在;也是它称之为文化、融心化人的根本所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请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两个句子,可以作为第几段的论据呢?说出理由。

俗话说:“一白一黑是一天,一青一黄是一年。”青黄黑白,四季晨昏,设色对比,简单分明。

4.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俗话亦称俗谚、谚语,因其使用范围之广,其存在价值广为人们所重视。______

(2)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引导人们向上向善。______

(3)不少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因为白骆驼知道

刘继荣

①我到鸣沙山时,最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游人渐散,阳光渐淡,只剩下静默的山与山的影子。牵骆驼的是个清瘦的男孩:白衬衫,皮肤黝黑,眼神羞涩,十七八岁的年纪,像一株青叶青穗的高粱。

②看看我的票,他眼睛里笑意一闪,指给我看那匹白骆驼。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秀气的小家伙——长长的睫毛,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有隐隐的淘气。

③一时间,我竟不舍得骑到它背上。忽然,后面的小女孩扑过来,欢天喜地地抱住了白骆驼的脖子,再也不肯松手。女孩的妈妈,还有牵骆驼的男孩,都笑了。我也笑,谁忍心同玲兰花这样皎洁的孩子争呢?

④于是,我换乘了女孩的黄骆驼。它高大健壮,温驯安静,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白骆驼驮着神气的“玲兰公主”,跟在我身后。听男孩说,“小白”又是第一次上路,特别活泼,一会儿也不肯安分下来。再加上小姑娘手舞足蹈地喊着“驾!驾”,它越发心急,动不动就想越过我。

⑤适逢一段下坡路,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箫的人是谁……”立刻有人接上来,唱得欢天喜地。后面鼻息咻咻的“小白”更加兴奋起来。

⑥前方有人大叫:“嘿嘿,看过来,看过来了……照相啦!”

⑦我笑了,冲着拿相机的人做飞天状。牵骆驼的男孩急了,高声叫大家不要把两只手都松开。忽然,我的骆驼的身子猛地倾斜了一下。我赶紧抓牢扶手,却听得后面传来惊叫。一回头,“玲兰公主”连人带骆驼摔倒在沙梁上。男孩立即冲上去,扶起小女孩和骆驼。

⑧女孩的妈妈尖声叫着。男孩抱着哭泣的小女孩。他有些不知所措。忽然,那个照相的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我看得清楚,是你家小姑娘又摇又晃,把骆驼弄倒了!”妈妈疑惑地看着女儿,小女孩满脸是泪,抽噎着点头。

⑨那照相的越发理直气壮:“看看!你家姑娘自己都承认了,不能赖骆驼!”女孩的妈妈忙着给老公打电话,白骆驼不再撒欢,低着头,一步一步,怯生生地跟在最后边。

⑩驼队刚到月牙泉,一个中年男人冲过来,对男孩叫道:“我女儿究竟是怎么摔倒的?”那照相的赶紧跑过来,比画着解释事情的原委,小女孩也承认是自己的错。父亲见女儿无碍,脸色慢慢好转。

那清瘦男孩静默半晌,突然开口:“是‘小白’调皮,不好好走,陷到旁边的沙窝里了。”小女孩的父亲的脸倏地一变,逼视着那个照相的。

照相的怒道:“你走在前面,难道脚后跟长了眼?”男孩争辩道:“我刚好回头,我一直担心‘小白’会出事。”

照相的忽然发怒,抄起沙窝里的一根棍子,疯了似的去打白骆驼。白骆驼静静地垂着头,一动不动,仿佛知道自己犯了错。男孩扑过来,挡在骆驼前面,硬生生地挨了一棍。

这时,景点负责人来了,要大家一起去办公室商谈。我站在山顶,心里却一直牵挂着那男孩,还有那匹惹人怜爱的白骆驼。

下山时已是黄昏,我忽然看见男孩牵着“小白”,便问他事情是怎么处理的。他说,他陪小女孩去医院做了检查,她没有受伤,他们一家回宾馆了。只是,他以后不能来这里牵骆驼了;还有,‘小白’也不能来了。

我又问:“那个照相的怎么那么凶?”他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说:“那是我哥,他一直在替我攒学费,最怕我和“小白”被景点辞掉。本想等“小白”长大一些再带它来的,可哥心急,说我明年就要上大学了,等钱用。”

他爱怜地抚摸着白骆驼,像抚摸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小白”细长的腿,轻轻战栗着,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眼睛如清澈的月牙泉。我忍不住问:“既然那女孩都认了,你为什么还一定要说是‘小白’的错?”

风越发凉了,沙粒私语。男孩忽然改用本地方言,轻声说:“‘小白’从出生起就跟着我,它虽不会说话,但心里什么都清楚。如果我说谎,它会难过的。”

那一人一驼,拖着长长的影子,踏着沙,慢慢向炊烟升起的月牙村走去。我相信,那匹白骆驼一定听懂了男孩的话。

1.小说题目为“因为白骆驼知道”,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白骆驼知道什么?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请列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3.段是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长长的睫毛,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有隐隐的淘气。(从修辞手法角度)

(2)男孩过来,在骆驼前面,硬生生地挨了一棍。(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男孩,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白骆驼,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谈谈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