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 《水浒传》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行者武松便是其中一位,他因景阳冈...

名著阅读。

《水浒传》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行者武松便是其中一位,他因景阳冈打虎而出名,请你再说出两个有关武松的故事。

 

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解析】 考查对名著《水浒传》人物情节的了解。关于武松的情节很多,如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斗杀西门庆、除恶蜈蚣岭、锦毛鼠义释宋江、三山聚义打青州等,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俗话说得好

李建永

①人常说:“俗话说得好。”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发某一句俗话时所使用的语辞和套话,同时也是对俗话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中肯评价。俗话亦称俗谚、谚语,是传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民的词典,从中真切地感知和领略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品格风骨。

②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韩非子》有言:“古无虚谚。”由于谚语是我们的先民通过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真实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不然,谁会将一句套话、假话抑或虚与委蛇的话,一代又一代“义务”地接力传递下来呢?孔子曰:“修辞立其诚。”真诚与真实,乃讲话作文的第一要义。俗话说:“十句谚语十句真,一方水土一方人。”还说,“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谚语之天然本真,完全是通过不加修饰地自然呈现出来的。

③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善。有道是,“知行合一是善”,善是人心的指归。而现实中最大的问题却在于,知善是一码事儿,行善则是另一码事儿。俗话常说:“嘴里念的《金刚经》,怀里揣的豺狼心。”西谚亦云:“舌尖儿上挂着上帝,心窝儿里藏着魔鬼。”可见此类口是心非、言清行浊的恶人恶行,古今中外,并不罕见。贪官和恶人也知道善是美好而光荣的,因为他们所极力表现出的种种伪善,恰恰是借助人们对美德所表示的礼赞和景仰以售其奸。

④谚语的善,在于它的益世功能和实用价值。千百年来,谚语保留着许多对生产生活颇有用处,对世道人心颇有教益的东西。譬如,“春捂秋冻”(养生),“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饮食),“一房好媳妇,三代好儿孙”(婚姻),“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生产),“花开在春天,人学在少年”(励志),“凡人败德坏名,钱财占了八分”(警世),等等。可以说,谚语是人类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金子。

⑤谚语虽是黎民百姓的家常话,但在家长里短中却包含着生活哲理与人生哲学。谚语的内容内涵,几乎都是向上向善的;纵使伤时骂世,也是从反面来隐喻劝善的。俗话说:“打一个比方劝一个人。”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如知时节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从未上过学的人之父母,亦可用谚语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

⑥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美。有道是,“情景合一是美”。俗谚“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典型一例。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讲过:“美是生活。”作为全景式反映生活的谚语,其本身就是美的集合。俗话说:“人是正月正,景是九月九。”老百姓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正月正”乃大年初一,这一天,每一个人都有钱有闲有精神!“九月九”已入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凉爽宜人,橙黄橘绿,美景无限。正月正的人,九月九的景,风光鲜丽,正当其时。此类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

⑦可以说,所有的谚语都似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是诗文。诗意是美,隽永是美,幽默是美,思想是美,物我交融、情景合一是真美,朴素自然、俗中见雅是大美。

⑧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俗话所关注的从来是大地和人民,所深入的永远是生活与心灵。自古及今,它就像空气和泥土,其存在价值和用世功能,不仅百姓日用而不知,即使学术界、思想界或许亦未曾意识到它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并真正加以重视起来。它是名副其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活的哲学。形式上的大白话、大实话,内容上的乡土气、泥土味,正是它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的真谛所在;也是它称之为文化、融心化人的根本所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请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两个句子,可以作为第几段的论据呢?说出理由。

俗话说:“一白一黑是一天,一青一黄是一年。”青黄黑白,四季晨昏,设色对比,简单分明。

4.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俗话亦称俗谚、谚语,因其使用范围之广,其存在价值广为人们所重视。______

(2)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引导人们向上向善。______

(3)不少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因为白骆驼知道

刘继荣

①我到鸣沙山时,最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游人渐散,阳光渐淡,只剩下静默的山与山的影子。牵骆驼的是个清瘦的男孩:白衬衫,皮肤黝黑,眼神羞涩,十七八岁的年纪,像一株青叶青穗的高粱。

②看看我的票,他眼睛里笑意一闪,指给我看那匹白骆驼。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秀气的小家伙——长长的睫毛,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有隐隐的淘气。

③一时间,我竟不舍得骑到它背上。忽然,后面的小女孩扑过来,欢天喜地地抱住了白骆驼的脖子,再也不肯松手。女孩的妈妈,还有牵骆驼的男孩,都笑了。我也笑,谁忍心同玲兰花这样皎洁的孩子争呢?

④于是,我换乘了女孩的黄骆驼。它高大健壮,温驯安静,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白骆驼驮着神气的“玲兰公主”,跟在我身后。听男孩说,“小白”又是第一次上路,特别活泼,一会儿也不肯安分下来。再加上小姑娘手舞足蹈地喊着“驾!驾”,它越发心急,动不动就想越过我。

⑤适逢一段下坡路,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箫的人是谁……”立刻有人接上来,唱得欢天喜地。后面鼻息咻咻的“小白”更加兴奋起来。

⑥前方有人大叫:“嘿嘿,看过来,看过来了……照相啦!”

⑦我笑了,冲着拿相机的人做飞天状。牵骆驼的男孩急了,高声叫大家不要把两只手都松开。忽然,我的骆驼的身子猛地倾斜了一下。我赶紧抓牢扶手,却听得后面传来惊叫。一回头,“玲兰公主”连人带骆驼摔倒在沙梁上。男孩立即冲上去,扶起小女孩和骆驼。

⑧女孩的妈妈尖声叫着。男孩抱着哭泣的小女孩。他有些不知所措。忽然,那个照相的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我看得清楚,是你家小姑娘又摇又晃,把骆驼弄倒了!”妈妈疑惑地看着女儿,小女孩满脸是泪,抽噎着点头。

⑨那照相的越发理直气壮:“看看!你家姑娘自己都承认了,不能赖骆驼!”女孩的妈妈忙着给老公打电话,白骆驼不再撒欢,低着头,一步一步,怯生生地跟在最后边。

⑩驼队刚到月牙泉,一个中年男人冲过来,对男孩叫道:“我女儿究竟是怎么摔倒的?”那照相的赶紧跑过来,比画着解释事情的原委,小女孩也承认是自己的错。父亲见女儿无碍,脸色慢慢好转。

那清瘦男孩静默半晌,突然开口:“是‘小白’调皮,不好好走,陷到旁边的沙窝里了。”小女孩的父亲的脸倏地一变,逼视着那个照相的。

照相的怒道:“你走在前面,难道脚后跟长了眼?”男孩争辩道:“我刚好回头,我一直担心‘小白’会出事。”

照相的忽然发怒,抄起沙窝里的一根棍子,疯了似的去打白骆驼。白骆驼静静地垂着头,一动不动,仿佛知道自己犯了错。男孩扑过来,挡在骆驼前面,硬生生地挨了一棍。

这时,景点负责人来了,要大家一起去办公室商谈。我站在山顶,心里却一直牵挂着那男孩,还有那匹惹人怜爱的白骆驼。

下山时已是黄昏,我忽然看见男孩牵着“小白”,便问他事情是怎么处理的。他说,他陪小女孩去医院做了检查,她没有受伤,他们一家回宾馆了。只是,他以后不能来这里牵骆驼了;还有,‘小白’也不能来了。

我又问:“那个照相的怎么那么凶?”他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说:“那是我哥,他一直在替我攒学费,最怕我和“小白”被景点辞掉。本想等“小白”长大一些再带它来的,可哥心急,说我明年就要上大学了,等钱用。”

他爱怜地抚摸着白骆驼,像抚摸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小白”细长的腿,轻轻战栗着,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眼睛如清澈的月牙泉。我忍不住问:“既然那女孩都认了,你为什么还一定要说是‘小白’的错?”

风越发凉了,沙粒私语。男孩忽然改用本地方言,轻声说:“‘小白’从出生起就跟着我,它虽不会说话,但心里什么都清楚。如果我说谎,它会难过的。”

那一人一驼,拖着长长的影子,踏着沙,慢慢向炊烟升起的月牙村走去。我相信,那匹白骆驼一定听懂了男孩的话。

1.小说题目为“因为白骆驼知道”,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白骆驼知道什么?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请列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3.段是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长长的睫毛,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有隐隐的淘气。(从修辞手法角度)

(2)男孩过来,在骆驼前面,硬生生地挨了一棍。(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男孩,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白骆驼,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谈谈理由。

 

查看答案

填写所缺的古诗文名句。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

(4)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____________,未能远谋。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由是四方从者辐凑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节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母忧:母亲的丧事。范公是指范仲淹。②诇(xiòng):看。③绐(dài):欺骗、撒谎。④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⑤场屋:科举考试的场所,这里指科举考试。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    B. 训督学者∕皆有法度

C. 往往∕潜至斋舍诇之    D. 出题使诸生∕作赋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掌_________    (2)妄_________    (3)法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适疲倦,暂就枕耳。

(2)由是四方从者辐凑。

4.从短文看来,哪些因素使得范仲淹的教学卓有成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注释)①青荧:青光闪映。②鏖(áo)战:激战。③缴缠:纠缠。④琅然:指笑声朗朗的样子。

1.下列对散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中主要写了作者夜游洞庭湖的所见所感。

B. 在夜半的静寂中,“朔风”一词使读者与作者仿佛听到了陡然而至的凄厉的呼啸声。

C. 三个动词“争”“战”“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飞舞的场景。

D. 曲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由豪迈洒脱到孤寂悲凉,到最后意外惊喜。

2.下列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

B. 曲中的孤舟、灯火是旷远幽寂的静景,朔风、飞雪是动景。

C. 曲中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别具一种温婉之美。

D. 曲中虚实结合,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更丰富的画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