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因为白骆驼知道
刘继荣
①我到鸣沙山时,最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游人渐散,阳光渐淡,只剩下静默的山与山的影子。牵骆驼的是个清瘦的男孩:白衬衫,皮肤黝黑,眼神羞涩,十七八岁的年纪,像一株青叶青穗的高粱。
②看看我的票,他眼睛里笑意一闪,指给我看那匹白骆驼。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秀气的小家伙——长长的睫毛,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有隐隐的淘气。
③一时间,我竟不舍得骑到它背上。忽然,后面的小女孩扑过来,欢天喜地地抱住了白骆驼的脖子,再也不肯松手。女孩的妈妈,还有牵骆驼的男孩,都笑了。我也笑,谁忍心同玲兰花这样皎洁的孩子争呢?
④于是,我换乘了女孩的黄骆驼。它高大健壮,温驯安静,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白骆驼驮着神气的“玲兰公主”,跟在我身后。听男孩说,“小白”又是第一次上路,特别活泼,一会儿也不肯安分下来。再加上小姑娘手舞足蹈地喊着“驾!驾”,它越发心急,动不动就想越过我。
⑤适逢一段下坡路,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箫的人是谁……”立刻有人接上来,唱得欢天喜地。后面鼻息咻咻的“小白”更加兴奋起来。
⑥前方有人大叫:“嘿嘿,看过来,看过来了……照相啦!”
⑦我笑了,冲着拿相机的人做飞天状。牵骆驼的男孩急了,高声叫大家不要把两只手都松开。忽然,我的骆驼的身子猛地倾斜了一下。我赶紧抓牢扶手,却听得后面传来惊叫。一回头,“玲兰公主”连人带骆驼摔倒在沙梁上。男孩立即冲上去,扶起小女孩和骆驼。
⑧女孩的妈妈尖声叫着。男孩抱着哭泣的小女孩。他有些不知所措。忽然,那个照相的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我看得清楚,是你家小姑娘又摇又晃,把骆驼弄倒了!”妈妈疑惑地看着女儿,小女孩满脸是泪,抽噎着点头。
⑨那照相的越发理直气壮:“看看!你家姑娘自己都承认了,不能赖骆驼!”女孩的妈妈忙着给老公打电话,白骆驼不再撒欢,低着头,一步一步,怯生生地跟在最后边。
⑩驼队刚到月牙泉,一个中年男人冲过来,对男孩叫道:“我女儿究竟是怎么摔倒的?”那照相的赶紧跑过来,比画着解释事情的原委,小女孩也承认是自己的错。父亲见女儿无碍,脸色慢慢好转。
⑪那清瘦男孩静默半晌,突然开口:“是‘小白’调皮,不好好走,陷到旁边的沙窝里了。”小女孩的父亲的脸倏地一变,逼视着那个照相的。
⑫照相的怒道:“你走在前面,难道脚后跟长了眼?”男孩争辩道:“我刚好回头,我一直担心‘小白’会出事。”
⑬照相的忽然发怒,抄起沙窝里的一根棍子,疯了似的去打白骆驼。白骆驼静静地垂着头,一动不动,仿佛知道自己犯了错。男孩扑过来,挡在骆驼前面,硬生生地挨了一棍。
⑭这时,景点负责人来了,要大家一起去办公室商谈。我站在山顶,心里却一直牵挂着那男孩,还有那匹惹人怜爱的白骆驼。
⑮下山时已是黄昏,我忽然看见男孩牵着“小白”,便问他事情是怎么处理的。他说,他陪小女孩去医院做了检查,她没有受伤,他们一家回宾馆了。只是,他以后不能来这里牵骆驼了;还有,‘小白’也不能来了。
⑯我又问:“那个照相的怎么那么凶?”他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说:“那是我哥,他一直在替我攒学费,最怕我和“小白”被景点辞掉。本想等“小白”长大一些再带它来的,可哥心急,说我明年就要上大学了,等钱用。”
⑰他爱怜地抚摸着白骆驼,像抚摸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小白”细长的腿,轻轻战栗着,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眼睛如清澈的月牙泉。我忍不住问:“既然那女孩都认了,你为什么还一定要说是‘小白’的错?”
⑱风越发凉了,沙粒私语。男孩忽然改用本地方言,轻声说:“‘小白’从出生起就跟着我,它虽不会说话,但心里什么都清楚。如果我说谎,它会难过的。”
⑲那一人一驼,拖着长长的影子,踏着沙,慢慢向炊烟升起的月牙村走去。我相信,那匹白骆驼一定听懂了男孩的话。
1.小说题目为“因为白骆驼知道”,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白骆驼知道什么?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请列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3.第⑯段是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长长的睫毛,大眼睛,如贪玩的小仙子,目光里有隐隐的淘气。(从修辞手法角度)
(2)男孩扑过来,挡在骆驼前面,硬生生地挨了一棍。(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男孩,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白骆驼,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谈谈理由。
填写所缺的古诗文名句。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
(4)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____________,未能远谋。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①,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②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③云:“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④。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⑤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节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母忧:母亲的丧事。范公是指范仲淹。②诇(xiòng):看。③绐(dài):欺骗、撒谎。④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⑤场屋:科举考试的场所,这里指科举考试。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 B. 训督学者∕皆有法度
C. 往往∕潜至斋舍诇之 D. 出题使诸生∕作赋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掌(_________) (2)妄(_________) (3)法(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适疲倦,暂就枕耳。
(2)由是四方从者辐凑。
4.从短文看来,哪些因素使得范仲淹的教学卓有成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①,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②,诗和雪缴缠③。一笑琅然④。
(注释)①青荧:青光闪映。②鏖(áo)战:激战。③缴缠:纠缠。④琅然:指笑声朗朗的样子。
1.下列对散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中主要写了作者夜游洞庭湖的所见所感。
B. 在夜半的静寂中,“朔风”一词使读者与作者仿佛听到了陡然而至的凄厉的呼啸声。
C. 三个动词“争”“战”“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飞舞的场景。
D. 曲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由豪迈洒脱到孤寂悲凉,到最后意外惊喜。
2.下列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
B. 曲中的孤舟、灯火是旷远幽寂的静景,朔风、飞雪是动景。
C. 曲中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别具一种温婉之美。
D. 曲中虚实结合,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更丰富的画面。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 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吗 B. 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 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D. 自然景物真的美吗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生周游列国的“千古圣人”孔夫子,于旅途思索中点燃历史和传统的智慧火花,创立儒家学说。
②素心(心地纯朴)做人,是一种人生境界。
③他的素心,不仅拓宽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也拓宽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
④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
⑤素心之人,既不为名利勾心斗角,枉费心机,也不刻意去躲避名利,自命清高。
A. ⑤③①④② B. ④②①③⑤ C. ②④⑤①③ D. ①③⑤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