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

开篇道出“奴才”本质。

“似乎”二字颇耐寻味。

“那人”真的傻吗?

此句可否写成“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

“聪明人”“傻子”“奴才”便是鲁迅所发现的三种类型形象,是社会上某一种人的标本。

1.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关注“导读”,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

3.作家毕飞宇认为,闰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4.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借助“导读”,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1.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2.“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好毫不着急得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3.相同之处;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比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例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不同之处;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而文中的奴才,为了稳做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要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4.正确理解文章中傻子的“傻”,借助“导读”深入理解傻子的“不傻”,由此推导鲁迅的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示例1;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的。他不计后果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和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绝望中犹有希望。 示例2.;“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悲观。 【解析】 1.这是典型的对文本内容的概括题。要注意题干的“分别”和“概括”两个词语。要求考生从文中筛选和提取信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从3—7段可以看出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从10—20段可以归纳出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2.品析句子。题干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来分析。此题比较新颖,通过导读的互相补充来帮助学生分析文句。答此题需要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中的“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好毫不着急得样子。从句式的角度分析,要考虑出来的顺序的问题,再结合导读的“开篇道出‘奴才’本质”一句思考。“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懂得“奴才”的“奴性”。 3.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通过课文内外的比较阅读,在思辨中更透彻地理解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相同之处可从他们都会诉苦的角度作答。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但只知道诉苦,不想改变。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同之处: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有封建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而文中的奴才,为了稳做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要功献媚。受尽苦难,却愚昧地忠实剥削者和压迫者。此人更显得可恨。 4.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题干问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要求借助“导读”,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本篇文章展示了寓言式的故事,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形象,并且展示了他们对由于主子压迫而造成悲苦生活的不同态度。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作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孔乙己》,回答问题。

1.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开头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又写了“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等。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用字精妙,请根据下面的要求进行赏析。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刻画出了孔乙己怎样的形象?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章,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查看答案

班级开展“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______________

(研究依据)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

(2)“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尝尽人生酸辛

(3)学习了《孔乙己》之后,王强写了几句感悟,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甲]《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乙]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长长的一串足迹。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和“_____”互换位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奋斗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奋斗是实现自身成长的阶梯,奋斗是奋斗者永远的座右铭。滴都在努力向着大海涌流。千千万万的奋斗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着一个民族的成就感。成就更美好的明天,遇见更好的自己,无不呼唤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奋斗精神,无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在波斓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唯有奋斗能留下深深的印记,唯有奋斗者能永bǎo青春的朝气。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     浇________     永bǎo________青春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

(3)“不骛于虚声”中“骛”的意思是________

A.纵横奔驰      B.追求      C.迅速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因为他姓孔,别人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个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正确的顺序是(只填序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