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回老家 夏妙录 小区不大,坐落于县城繁华地段。走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回老家

夏妙录

小区不大,坐落于县城繁华地段。走出小区大门,车水马龙印证着这个山城的人们不再悠闲,除了他和她。

清晨,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紧紧拽住她的手,到小区大门左拐对面的老车站门前,俯身对她说:看到了吧,今天逢单没车,明天逢双才有车回老家!只见她放下随身拎着的塑料小凳子,拿手掌搭个凉棚在前额,让目光进到车站内寻觅再寻觅:哦,是没车,我们今天不回老家了,明天再回吧!

两个身影朝着小区往回走,路过门卫室,有人问:郑老师今天没车回乡下老家吗?他朝对方笑笑,她爽朗地回答:我忘记今天是单号,还冤枉我家老郑骗人,幸亏他记性好,我老得有点儿傻里傻气喽……对方连忙回应:师母哪里会傻里傻气呢?你还是家里的顶梁柱!听对方这么一说,她像个婴孩得了蜜糖,欢呼着放下小凳子,挣脱开他的手雀跃起来,让那近乎干枯的十指直挠天空,迎风飞翔着喊道:嘿,你听听,我还是顶梁柱!似乎是说给天和地听,又似乎喊给全小区的人们听。小区里的人见了,无不会心一笑

这样的小区景观每天上演一次到两次甚至更多,有时在清晨人们梦醒时分,有时迟点儿,但都在八点之前。八点钟,老车站曾经有一班车隔日开往乡下最偏僻的岩上村,那儿是她和他的老家。他曾经是那个村里的代课教师,语文数学体育美术身兼教职:她是家里的顶梁柱,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手操劳,直到他转正调往他乡,再辗转进入县城,她从没让他因为农活儿落下一节课。

进入县城后,他多次劝她进城居住,都让她以各种理由拒绝。先是儿女们个个读书需要费用、仅靠他的黴薄收入太辛苦,她选择坚守几亩薄地,说:至少能挣到我们的口粮,吃不完的还可以换油盐酱醋。他只能由着她。

转眼间,孩子们个个在城里安了家,她还是不愿意到城里长住,到城里没往几天,要么说自己想那些山地田园了,要么就说哪块地哪片山林在想她了。退休的他只好住到乡下,陪她守护农耕时代。很快他就病了,她不得不放弃乡村进城定居。子女们放心了,他的病也好转了,她却一天比一天消瘦,开始糊涂了。

一天,她拎着个小包裹,走出小区走进车站,想偷偷回一趟老家,看一眼山林田地立即搭乘原班车回城。那时候的车站还没有因为要扩建搬走,她在车站里问了好多人,都说没有到岩上村的班车了,因为那个村庄早已成为空壳,她当即泪流满面哽咽不止。回到小区里,失神的她竟然找不到自己所的套房,在门卫室坐了老半天,就是想不起自己住几单元几层楼几号门牌。幸亏他寻来,领她去。他知道她想乡下老家想得厉害,就让子女们开车带他们回去一趟,心想她该会欢呼雀跃吧。没想到回到她日思夜想的岩上村,她竟然问为什么带她

到这破地方。她依旧嚷嚷:我要回岩上村我要回老家……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20期)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回老家”的含义。

2.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小区里的人见了,无不会心一笑

(2)很快他就病了,她不得不放弃乡村进城定居。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她”这一人物形象。

4.文中最后一段,明明她已经回到了老家,为什么依旧嚷嚷“我要回老家”?

 

1. 表面指回乡下老家,回岩上村,实际是想找回那段有山地田园、整片山林相伴、“她”还是家里顶梁柱的农耕岁月。“回老家”不但寄托着浓浓的故土之思,而且含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意味。 2. (1)“会心一笑”暗示小区人对直相心知肚明,只是不愿说破,其中有对“她”勤劳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 (2)“不得不放弃”表现出“她”离开乡村的不舍,以及为丈夫健康着想而甘愿委屈自己的深情。 3. 她勤劳能干,吃苦耐劳,曾经是家里的顶梁柱,所有农田活、家务活都是她一手操持,不用丈夫操心;她无私,爱丈夫爱孩子,坚守几亩薄田,减轻丈夫的负担;她眷恋土地,热爱山林田园,老了,糊涂了,都想着要回去看一看。 4. 原因:①“她”老了,有些糊涂了;②因为现代文明向农村的包围,原来的村庄已经面目全非,不再是“她”记忆中的老家了;③回得去的是老家,回不去的是过去的岁月,过去“有山地田园”的,有丈夫孩子,“她”是顶梁柱的“老家”再也回不去了。 【解析】 1.标题含义有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就本文标题来讲,表层含义即回到现实中的老家,而深层含义则是对岁月的追寻。进一步可以思考:为什么现在生活这样好却向往那段过去的时光?由此可以探求到作者在文本中寄托的故土之思和寻找精神家园的意味。 2.(1)还原文本可知,这是小区人见到老人为一句“还是顶梁柱”的恭维而开心的情景做出的反应,“会心”即理解,理解则不忍,不忍中有敬意。(2)还原文本可知,这是丈夫退休后为了满足她的愿望陪“她”住在乡下后发生的事。大夫为了她而住乡下,最后她为了丈夫的身体而回城,然而毕竟是“不得不”,可见对乡村的不舍。 3.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中的“她”这一人物形象。由“是家里的顶梁柱”“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手操劳”可分析出勤劳的一面;由“她从没让他因为农活儿落下一节课”“儿女们个个读书需要费用,仅靠他的微薄收入太辛苦,她选择坚守几亩薄地”可分析出无私的面;由执念想“回老家”可分析出眷恋乡村生活的一面。 4.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倒数第三段结尾已告诉我们“她……开始糊涂了”,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倒数第二段中“都说没有到岩上村的班车了,因为那个村庄平已成为空壳”提示乡村的破落,所以“她”无法将眼前的老家与记忆中的老家对应便可以理解;再往深一层看,“她”要回的是一段注定回不去的岁以到了老家还是没有满足内心的欲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让鱼翅远离餐桌

林淼

①食用鱼翅,是华人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鱼翅消费,占据着全球鱼翅贸易和消费的95%以上。那么,如此受欢迎的鱼翅到底营养几何呢?

②所谓鱼翅,即鲨鱼鰭中的细丝状软骨。鱼翅由鲨鱼的胸、腹、尾等处的超切丝干制成,为海味八珍之一,与燕窝、海参和鲍鱼合称中国饮食中的四大美味。传统医学认为,食鱼翅可益气、清神、去痰、利尿、开胃、润肤、养颜、补五脏、解肝郁、活气血;但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此言肯定是夸大其词,因为鱼翅本身并不含有任何人体容易缺乏或高价值的营养。

③鱼翅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即一种蛋白质。蛋白质并不能直接进入人体发挥作用,而是需要在胃肠道中被消化成基酸后,再被人体吸收。所以,不论我们吃进去的是什么蛋白质,结果都一样,都被消化成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④营养专家称,虽然鱼翅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但其质量甚至不如鸡蛋和肉类,因为鱼翅所含蛋白质是一种不完全蛋白质,不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从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来看,鱼翅和普通海鱼一样,并没有特殊的价值。此外,由于海洋环境污染,鱼翅一般合有高浓度的汞等重金属毒性物质,如大量食用,非但于健康无益,而且极易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危害。至于市场上销售的用明胶、色素及其他化工原料加工调制而成的人工合成鱼翅,更不具有任何营养价值,其中所含一种叫“鱼翅精”的配料,则普遍含有对人体肾脏、肝脏和生殖系统具有毒害的物质。

⑤虽然事实上鱼翅的营养价值并不高,但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居民收入的提高,鱼翅价格连年攀升,鱼翅市场空前繁荣。然而,这种畸形繁荣的背后是大量鲨鱼被捕杀,其数量急剧下降近90%,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严重威胁。环保人士坦言,处于海洋生物链顶端的鲨鱼一旦灭绝,将是人类的灭顶之灾。因为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一半以上归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提供,鲨鱼一旦灭绝,其他海洋生物没有了天敌的控制,就会大量繁衍并迅速吞噬海洋浮游生物。

⑥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起到调节气候和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和食物的作用,拯救鲨鱼其实就是在拯救人类自己。

⑦过去,人们通过吃鱼翅来显示高贵身份,事实上,这是一种残忍、血腥的杀戰行为,因为每一份鱼翅汤或鱼翅捞饭背后,都是一个被扼杀的鲜活生命。我们的每一次消费选择,都决定了未来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第16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食鱼翅可益气、清神、去痰、利尿、开胃、润肤、荞颜、补五脏、解肝郁、活气血”的说法夸大其词。

B. 由于海洋环境污染,鱼翅含有高浓度的汞等重金属毒性物质,如大量食用,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C. 市场上销售的用明胶、色素及其他化工原料加工调制而成的人工合成鱼翅,含有对人体具有毒害的物质。

D. 鲨鱼一旦灭绝,其他海洋生物没有了天敌的控制,就会大量繁衍并迅速吞噬海洋浮游生物,地球上的氧气就会大量减少。

2.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鱼翅,重点说明鱼翅的营养价值并不高,以及鱼翅市场的繁荣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影响。

B. 第①段通过描述鱼翅在华人社会的受欢迎程度,不仅引出了说明对象,还为下文的进一步介绍作了铺垫,使文章有吸引力。

C. 第④段中的“但其质量甚至不如鸡蛋和肉类”和“鱼翅和普通海鱼一样”,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鱼翅的营养价值不高。

D. 本文的说明语言科学严谨,如第⑤段中的“近90%”准确说明了鱼翅市场的繁荣程度。

3.结合第⑤⑥段,谈谈你对文末“我们的每一次消费选择,都决定了未来将会是个怎样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飞论马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介:披上战甲。②褫:解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常之/山异水    B. 其初若不甚/虽乘奔御风,不以

C. 行百余里/其两膝相    D. 迅示骏/袖出臂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 其 为 马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3.作者认为自己的两匹马“奇”的原因是什么?这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________

(2)不知有汉________

(3)处处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的感慨。

C. 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D.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盛唐诗坛群星灿烂。李白的诗饱含着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中奇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清新的语言,构成了他清新俊逸、恣意纵横的艺术风格,使他成为了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形成了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典范。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李白和杜甫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查看答案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下文化发展呈现出庸俗化的格局,看起来热闹,但是什么也没留下。(应把“格局”改为“形态”)

B. 单纯以“学以致用”的多寡来定义教育的成功,未免有失偏颇。(应在“成功”后加“与否”)

C. 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D. 北京市鼓励乘客合乘出租车以解决出行时打车难。(应在“打车难”之后加“的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