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冯骐才 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冯骐才

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几眼。因为那些在布幕上神出鬼没、又哭又笑的灯影子都是在后边耍弄出来的。严严实实的布幕后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给我以极大的诱惑。

②今晚_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剧目叫做《王翦平六国》,说的是秦代名将王翦辅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出戏是张进绪从他父亲张维秀手里接过来的。张维秀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

③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使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张进绪的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肃穆又珍贵的气息。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但他们不是被无序或随意挂在那里的,而是依照着出场的前后排次有序。别看他们面无表情,神色木然,只要给张进绪摘下来在布幕前一耍,再配上锣鼓唢呐,以及那种又有秦腔又有道情又有当地的山花的腔调,便立时声情并茂地活蹦乱跳,眉飞色舞,活了起来。

④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__。后台是他的舞台。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⑤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一时觉得,这唱不是张进绪唱,分明是灯影子在唱。于是,灯影、乐声和剧情浑然一体。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⑥据说,此地的皮影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名叫赵小卓的满族人从陕西带到宁夏来的,后来由贺兰县几位颇具才情的村民接过衣钵,继承发扬,在皮影制作、演唱风格上融入本地的文化与气质,深受百姓热爱。昔时,交通不便,钱太少,戏班子很难深入到穷乡僻壤。老百姓便用这种简朴又优美的影戏自演和自娱。这应是一种原始的“影视艺术”。这种“唱灯影子”不单在贺兰县这一带扎下根,成了气候,影响还远及银南、隆德、盐池和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据说,当时传承赵小卓皮影戏的有刘派(刘有子)和张派(张维秀)两家。但刘派后继无人,人亡而歌息;张派却传了下来。难得的是今儿的传人张进绪的禀赋依然很高,又深爱这门古艺,所有家传皮影和演奏器具都好端端保存至今。时下,逢到各乡各村举办节庆或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他去演出助兴。届时,他弟弟、妹妹、孩子全是伴唱奏乐的成员。如今这种家庭化的影戏班子,已经非常罕见,传承人的水平又如此之高,真叫我们视如珍宝了。

⑦我忽然想到,这么好的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文/冯骥才选自《今晚报》2009年10月6日刊有删改)

1.根据提示请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完成填空:主演,主辜,主导,主办。

(1)今晚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

(2)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表,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

2.阅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

布幕后边

“我”欣赏灯影表演

 

 

3.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描写的皮影戏的特点。

4.请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

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

 

1.(1)主演;(2)主宰 2.(1)我观察张进绪主演灯影(2)布幕前面 3.①充满神秘感,布幕上活灵活现、神出鬼没的影子,在幕后就能耍弄出来。②道具、乐器等内容丰富,光皮影戏的人物就包含生旦净丑、人间众生,表演内容多样。③感染力强,表演逼真,布幕上精彩的表演与后台繁杂的光影,乐声交织,给观众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皮影戏的表演进行描写,将灯影赋予了人的色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影子的鲜活灵动,表现了贺兰人表演唱灯影子的技艺高超,也表现出皮形戏浓厚的感染力。 5.示例:我们要学习与传承经典文化,如捏糖人、制作风筝等,并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做大力的宣传与弘扬,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被遗忘的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并将它们传承下来。 【解析】 1.试题分析: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我们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如语境是支配“这台戏”的,自然是与“主演”搭配。而“戏中人的祸福”这只能由“主宰”来支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2.试题分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在布幕后边时,“我”观察张进绪主演灯影。而“我”欣赏灯影表演的地点是在布幕前面。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从神秘感、表演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等角度作答。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的关键。 4.试题分析:赏析文句。“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摇肩晃脑,挺胸收腹”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事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表演者的技艺高超及皮形戏浓厚的感染力。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从学习与传承经典文化的意义或方法的角度考虑答案内容。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校开展“寻找家乡文化”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寻访家乡名人)请参照示例,从下面备选的安徽历史名人中任选一位进行简要介绍。

备选名人:管仲 老子 华佗 包拯 吴敬梓 邓稼先

示例:胡适,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倡导者,曾任北大教授、中国驻美国大使、北大校长等。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等。

(2)(尝遍家乡特产)请选择安徽的一种名优特产,为其拟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20字) 

(3)(宣传家乡文化)下面是小明同学搜集的一段关于徽派文化的介绍,请你帮助修改。

历史上,[甲]徽州曾是流传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地区。早在明代前期,形成于温州的南戏就开始在徽州流传,并出现了一些戏曲作家,如程添庆、毕尚重等。到了明代中叶,南戏四大声腔即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相继流传到包括徽州在内的皖南地区,所孕育出的徽州腔与形成于池州的青阳腔并称为“徽池雅调”,为天下所“时尚”。[乙]此时的徽州还养成了喜好“搭台唱戏”的习俗,看戏、赏戏成为当时徽州人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流行的娱乐方式。此外,徽州还是孕育戏曲人才的摇篮,在这里曾经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们都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   ”调整到“   ”之后。 

②[乙]处画线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朝花夕拾》这部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文章,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2)《昆虫记》被誉为“                 ”。在这本书中,蝉在地下“潜伏”四年;        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觉得故乡飘在岁月里,游在宇宙间,她像箭一样,你稍有shū忽,她便由石器时代跑到了现代。总会有一段缺失的文明,总会有一两个老人,拼命搂住fù属的苍桑。他们古板、不冷静,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固执,才保住了那些古老的建筑。如今,那些势不两立的色,依然坚定地立于人世间。故乡知冷暖,故乡的那些古老,岂能随便遗失?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shū(  )忽    fù( )属    (  )色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3)“势不两立”中“势”的意思是 (  )

A.势力  B.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  C.姿态

(4)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默写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③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贺敬之《回延安》)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与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在句法结构和情绪渲染上一致的句子是“                  ”。 

②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表现落花的生命将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生命的真正价值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在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发出“……真好!”的赞叹和感激,比如有家真好,家里充满浓浓的亲情;有朋友真好,他们帮我们驱赶孤独,带来快乐……”,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以《      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合你写作的词语,使文题完整;叙述要具体,说真话抒真情;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