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 句)
①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②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⑥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⑦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⑧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默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吧!请以《有 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的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似懂非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便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太寒伧,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却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鞋柜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并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子念书!”
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
——父亲,走好!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1.文中写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这里的“风风雨雨”能不能改成“风雨”,为什么?
2.文中写父亲“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其中“折了几折”这个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写“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好像很轻松”说明了什么?
4.文中写“(父亲)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这里的“吃力”说明的是下项中的哪一项? ( )
A. 我太累了。
B. 我不愿父亲离开我。
C. 我内心的难受和激动。
D. 我急着上学。
我有一位好朋友,很苦恼,因为他与父亲的关系很僵,父子俩常面对面地坐着,一两个小时没一句话可说。朋友认为父亲不理解他,换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父子之间存在着很深的代沟。
最近,朋友受公司派遣,要到南非的开普敦去工作。
他回到家里,吃完饭,父子俩又面对面地坐在沙发上,谁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儿子开口了:“爸,我想跟您谈一件事!”
“什么事?”父亲平静地问。
“我要到开普敦去工作了。”
“哦,我知道了。”
停了一会儿,父亲问道:“什么时候走?”
“后天。”
“哦,我知道了。”
“那……什么时候回来?”父亲往前挪了挪,急切地问。
“我不知道。”
“哦,我知道了。”父亲说这句话时,儿子看见父亲眼里噙着泪花。房间里又沉寂下来了。
过了一会儿,父亲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摇晃着走向书房。儿子看着父亲摇晃的背影,眼睛也有些湿润,想喊住父亲,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过了一会,父亲从书房走了出来,手中拿着一本《世界地图册》和一支钢笔。走到儿子面前,有些激动地问:“开普敦在哪里?”
儿子拿过地图册,指着说:“看,就在这里!”
“在这里……”父亲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用笔在开普敦所在的位里点了一个红点,又在镇江所在的位里点了一个红点,然后画了一条红线,将镇江和开普敦连接起来。
父亲眼噙着泪水,哽咽着对儿子说:“在我想你的时候,我就看看这张地图上的两个红点一条红线!”
1.文中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全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如何理解?
事件:
理【解析】
3.试给选文拟个题目: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中的“聪明过分”是什么意思?
2.如何理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一词?
3.文中对于父亲的感情有明显的变化过程,请你作简要分析。
4.请用规定的符号给下面这句话划分句子成分,并写出该句的主干。
他 给 我 拣 定 了 靠 车 门 的 一 张 椅 子。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为秸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秸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种黍,弗听,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的词。
①衡于虑 衡( )
②而后喻 喻( )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
④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
⑤鲜有用盖者 鲜( )
⑥计其获 获(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欲学为兵,则老矣。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