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有一位好朋友,很苦恼,因为他与父亲的关系很僵,父子俩常面对面地坐着,一两个小时...

我有一位好朋友,很苦恼,因为他与父亲的关系很僵,父子俩常面对面地坐着,一两个小时没一句话可说。朋友认为父亲不理解他,换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父子之间存在着很深的代沟。

最近,朋友受公司派遣,要到南非的开普敦去工作。

他回到家里,吃完饭,父子俩又面对面地坐在沙发上,谁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儿子开口了:“爸,我想跟您谈一件事!”

“什么事?”父亲平静地问。

“我要到开普敦去工作了。”

“哦,我知道了。”

停了一会儿,父亲问道:“什么时候走?”

“后天。”

“哦,我知道了。”

“那……什么时候回来?”父亲往前挪了挪,急切地问。

“我不知道。”

“哦,我知道了。”父亲说这句话时,儿子看见父亲眼里噙着泪花。房间里又沉寂下来了。

过了一会儿,父亲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摇晃着走向书房。儿子看着父亲摇晃的背影,眼睛也有些湿润,想喊住父亲,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过了一会,父亲从书房走了出来,手中拿着一本《世界地图册》和一支钢笔。走到儿子面前,有些激动地问:“开普敦在哪里?”

儿子拿过地图册,指着说:“看,就在这里!”

“在这里……”父亲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用笔在开普敦所在的位里点了一个红点,又在镇江所在的位里点了一个红点,然后画了一条红线,将镇江和开普敦连接起来。

父亲眼噙着泪水,哽咽着对儿子说:“在我想你的时候,我就看看这张地图上的两个红点一条红线!”

1.文中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全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如何理解?

事件:

理【解析】

3.试给选文拟个题目:

 

1. 结构上:铺垫、伏笔;内容上:文中写朋友认为与父亲有很深的代沟,认为父亲不能理解他,其实是自己对父亲的了解太少。 2. 全文叙述了朋友将要去开普敦工作,告诉父亲即将远行,父亲尽管言语简单,可是表现出了他对儿子的牵挂、疼爱与思念。父爱与母爱是有区别的,父爱常常不善表露,但更显深沉。所以不应责怪父亲对自己不理解,应从自身思考是否对父亲的关爱太少。 3. 父爱 父爱无言 【解析】 1.考查段落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及原因。重要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看出现的位置来考虑,文章第一段往往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引起下文、铺垫、伏笔等作用。这一段就是为下文写朋友认为与父亲有很深的代沟,认为父亲不能理解他,其实是自己对父亲的了解太少等内容做铺垫铺垫,埋下伏笔。 2.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的概括能力。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我们要将所涉及的材料清晰地概括出来。暗找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来概括即可。本文叙述了朋友将要去开普敦工作,告诉父亲即将远行,父亲表现出了他对儿子的牵挂、疼爱与思念。理【解析】 父爱常常不善表露,更显深沉。自己不应责怪父亲,应从自身思考是否对父亲的关爱太少。 3.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给文章加标题还要注意生动、醒目、简洁,一定要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或者情感,最好有修辞,像“父爱”、“父爱如山” 均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中的“聪明过分”是什么意思?

2.如何理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一词?

3.文中对于父亲的感情有明显的变化过程,请你作简要分析。

4.请用规定的符号给下面这句话划分句子成分,并写出该句的主干。

他 给 我 拣 定 了 靠 车 门 的 一 张 椅 子。

 

查看答案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为秸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秸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种黍,弗听,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的词。

①衡于虑   衡(              )

②而后喻    喻(          )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

④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   

⑤鲜有用盖者     鲜(         )

⑥计其获    获(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欲学为兵,则老矣。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查看答案

请结合下面的事例 ,谈谈你对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

材料一: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材料二: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选择辞官归隐。

材料三: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我对孟子所阐述的“大丈夫”之道的理解是:                                      

 

查看答案

默写。

①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③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___

④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

⑤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⑦它没有_____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丰子恺的画。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

(1)请描述画面主要内容。

(2)该图画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