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梧桐树 丰子恺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

现代文阅读

梧桐树

丰子恺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董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搿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丰子恺说 “这些梧桐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 为何又说“是我所有的”?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全文,请分点简要概括梧桐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

3.作为画家的丰子恺,语言平淡而不失活泼,朴实而充满画意,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写景句子。

(1)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2)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

4.文章以小见大 ,由物及理,请找出作者由梧桐树所引发的对自然、对艺术的感悟的句子,并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1.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比我看得清楚;而我更熟悉它们的全体容貌和整个生长过程。 2. 春尽夏初:颜色嫩黄、叶片稀疏(树枝粗疏);夏天:绿叶成阴、重重叠叠;(秋)近一个月来:叶落枝头(叶落枝空)、色彩暗淡(色泽由绿转黑) 3. (1)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些叶子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梧桐叶的鲜亮,活泼,充满童趣,(写出新桐初乳的稚嫩均匀、变容显然)带给人的除了欢欣更是新鲜的感受。(试想:当一盏盏“灯”在“秃”的枝头绽放时,带给人的是怎样的一种惊喜!)(2)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赋予叶子人的情态,生动写出北风来时,叶子由少而多、飘落枝头的情形。 4. 句子——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文章通过写梧桐从新桐初乳到绿叶成阴,直到黄叶辞枝,在平实、质朴、精细的描摹中,为我们揭示出了无论自然还是艺术,都可以用来欣赏而不能被哪一个人所占有。因此,我们无需纠结于是否拥有对他们的所有权,只要能用心感受、享用即可。 【解析】 1.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从前文可以知道,这棵梧桐树是邻人所种,所有权属于邻人,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梧桐树特有的美,并没有发现梧桐树的种种变化,所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占有”,这些梧桐是“我”所有的。 2.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梧桐叶的鲜嫩,写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2)“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叶子飘落的动态美,突出其可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好吃懒做、搬弄是非,是一个无用之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不同意,你怎样反驳?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1)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____________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

(2)鲁迅先生称《西游记》是“__________”小说的代表作。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①,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②,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③已。

异史氏④曰:“甚矣,攘⑤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雅量: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②窘:尴尬。③良:真的。④异史氏:指蒲松龄。⑤攘:(rǎng)偷,窃取。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明之            视:看

B. 告翁曰          诡:欺骗

C. 翁乃骂,其病良    已:停止

D. 骂音之宜也        戒:劝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2)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3.作者以荒诞的手法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秋来处处割愁肠”中“割”字用的极好,试作赏析。

2.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谈谈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换一种眼光,史铁生看到,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他因此懂得了母亲没说完的话;换一种眼光,莫顿·亨特发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是在走一小步,就能想着是在走一小步,就能抵达所要到达的地方……换一种眼光,生活往往呈现出另一种姿态和色彩。

请以“换一种眼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套作;(4)字迹工整、书面整洁;(5)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