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好吃懒做、搬弄是非,是一个无用之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不同意,你怎样反驳?
文学常识填空
(1)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____________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
(2)鲁迅先生称《西游记》是“__________”小说的代表作。
文言文阅读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①,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②,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③已。
异史氏④曰:“甚矣,攘⑤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雅量: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②窘:尴尬。③良:真的。④异史氏:指蒲松龄。⑤攘:(rǎng)偷,窃取。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明视之 视:看
B. 某诡告翁曰 诡:欺骗
C. 翁乃骂,其病良已 已:停止
D. 骂音之宜戒也 戒:劝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2)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3.作者以荒诞的手法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
诗歌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秋来处处割愁肠”中“割”字用的极好,试作赏析。
2.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谈谈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换一种眼光,史铁生看到,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他因此懂得了母亲没说完的话;换一种眼光,莫顿·亨特发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是在走一小步,就能想着是在走一小步,就能抵达所要到达的地方……换一种眼光,生活往往呈现出另一种姿态和色彩。
请以“换一种眼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套作;(4)字迹工整、书面整洁;(5)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结合文段,谈谈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2.请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所蕴含的情感。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3.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