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诗歌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

诗歌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秋来处处割愁肠”中“割”字用的极好,试作赏析。

2.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谈谈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1. “割”有分割、截断之意,与上句照应,写出秋来尖山似剑割断诗人愁绪,愁肠本已写出诗人内心的深愁,着一“割”字,真有刺人心肠、肠肠寸断的感觉。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写出诗人思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 【解析】 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是由山形产生的联想。“愁肠”本已写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却还要把这份“愁苦”从中“割”开,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抒情方式的辨析。后两句的意思是: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一个“望”的动作,把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之情表露无疑,这是直抒胸臆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换一种眼光,史铁生看到,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他因此懂得了母亲没说完的话;换一种眼光,莫顿·亨特发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是在走一小步,就能想着是在走一小步,就能抵达所要到达的地方……换一种眼光,生活往往呈现出另一种姿态和色彩。

请以“换一种眼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套作;(4)字迹工整、书面整洁;(5)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结合文段,谈谈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2.请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所蕴含的情感。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3.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2)请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任选一首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行甚远        缀:紧跟    B. 所寄      亡:无、没有

C. 则不能励精  慢:缓慢、从容    D. 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的是(      )

A. 屠自后断股/人曰:奈何地坏

B. 两狼并驱如故/夫君子

C. 狼亦黠矣,顷刻两毙/温故知新

D.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静修身

3.对下列文言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翻译为:陈太丘的朋友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想拉拉元方,但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进了大门。

B.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可翻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直径走开了,另一只狗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C.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可翻译为: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凋落(最终年老志衰),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D.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翻译为:选择别人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对照)改正自己的缺点。

4.对上面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带有语录体的特点。

B. 蒲松林的《狼》这则故事,狼在故事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屠户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想侥幸逃脱,最后被逼无奈杀狼。

C. 《穿井得一人》这则故事通过“穿井得一人”这句话的传播,让我们认识到要获得真知应该需要考证,而不能道听途说。

D.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主要人物其实是元方,本文在简短生动的对话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聪敏方正的儿童形象,友人的前后变化,也侧面表现出元方言辞的犀利有力。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锦一”孩子们的早操做得棒极了,那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和整齐划一的动作总是时时回荡在我们耳边。

B. 时至初冬,成都街头银杏叶还金黄灿烂,行人路过时总忍不住望一望,那映入眼帘的美,真让人欢愉。

C. 为了防止上海外滩的群体性踩踏事故不再发生,学校专门举行了全校师生安全疏散演练。

D. 通过这次科技活动月的举行,使同学们增添了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大家的动手能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