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任选一题)
(一)每个人都会向往未来的生活,请你憧憬一下,二十年后的你在干什么,有怎样的生活。请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以《2038年1月的一天》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二)自拟题目,以下面文字为开头,展开想象,续写故事。(以下文字不必抄到作文中)
一只蚂蚁爬到海岸边,望着一个接一个的海浪涌到岸上,不禁忧愁起来:“海那么大,而我这么小,我一辈子也不可能看见大海的尽头……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呢?”……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不得抄袭和引用试卷的阅读材料;②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请参照示例,为祥子“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落”配上文字,要求结合故事情节,用描写性语言表述画图,不超过60字。
图1祥子“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图2祥子“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落”
示例:图1
配文字:出了西直门,连一辆车、一个行人也没遇上,祥子知道事情要坏。他刚要抄土路走,就连车带人被十来个乱军捉了去!
图2
配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课文中自卑的父亲才决定造一座高台阶的房子,但是当高台阶的房子造好后,父亲也老了,身板不如从前了,而且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如果你是文中这位父亲的儿子,你会支持父亲造一座高台阶的房子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些日常的观念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等行为方式,但是有些观念却是不正确的。在我们生活中,你能找到这样错误的观念吗?请同学们说出来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共13分)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⑴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⑵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⑶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⑷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⑸他挑了一兜蜜桔,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在对他诉说。
⑹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哭。
⑺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渡过难关。
⑻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挂上针。”
⑼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熊,咯咯地直笑。
⑽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⑾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12)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儿揽进怀里,亲了又亲,好几滴热泪蹭到女儿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13)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在选文第⑴段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用“ ”在原文划出,并分析它的作用。(3分)
3.⑵、⑶段是选文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2分)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中的“他”是怎样一个人。(4分)
5.“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读了本文后,结合实际写出你的感受。(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
①在古代,炼金术士声称他们能将铅之类的金属变成贵重的黄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数据科学家正在将大量数据变成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不是黄金,但价值胜似黄金。数据科学家可以说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②英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数据》中指出,今天全世界存储的信息中,书和磁带只占不到两成,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全世界产生的数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近两年的数据产生量就占到总数据量的90%。一家互联网研究公司预测,人类产生的数据还将以每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③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这些信息来自于他们对大量事实的研究,而对这些事实的记录就是数据。例如,生物学家测量了成千上万个细胞,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天文学家观测了恒星、星系和太空中的各种能量活动,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地球科学家收集到世界各地的有关水、风和气流的资料,从而也形成了大量数据。
④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用于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利用数据做各种各样的事。在美国,人们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到,每当飓风来袭前,超市中的草莓糖霜果塔饼干便特别抢手,这时的销售量会比平时增加7倍,而在暴风雨天气来临前,啤酒的销售也特别好,于是超市便知道在这种时候及时补充货源,从而令销量大增。数据还给警察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在那些犯罪率高的城市,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可以派上用场,警察们使用这些数据预测犯罪的高发时间和地区,从而合理地调配警力,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⑤数据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在有些领域,知道为什么会有某种事情发生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有可能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⑥科学家们还期待有一天数据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例如,当一个病人向医生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医生便可以将这些数据和其他病人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依据这个病人的生活方式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同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或者阅读器进行阅读练习。数据传到老师那里,如阅读用了多长时间,某个词语被学生标注了多少次等。分析这些数据,老师便可以发现读物的难点和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还可以对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数据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行业。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选自《百科知识》,略有删改)
1.请说说本文题目的作用。
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下列信息提取有误的一项是()
A. 《大数据》中指出,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
B. 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
C. 在犯罪率高的城市,警察们可以利用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D. 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可以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4.假如你成了数据科学家拥有了神奇的魔力,你会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哪些难题?(至少列出三种,文中的例子除外)
名句积累与运用。
(1)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表达作品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古人常用明月寄相思之意,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希望明月送去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
(7)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观沧海》中,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开篇即交代观海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