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 马拉松在江北举行,从大剧院到市区...

下列句子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 马拉松在江北举行,从大剧院到市区,沿途街道门庭若市

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他是日常生活里一个声名显赫的小人物,在他身上,却拥有着许多熠熠生辉的可贵品质。

D. 万里长江上的山水画廊——三峡,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以独特的云雾山水,浓郁的风土人情和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吸引着无数游人。

 

D 【解析】 A项,“门庭若市”现在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该成语用在此句不合适;B项,“不求甚解”是贬义词,表示读书只读个大概,囫囵吞枣不仔细。该成语用来说“富有创造性的人”是错误的;C项,“声名显赫”形容名声盛大。修饰句中的“小人物”不合适。D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使用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难()   恣suì) 作)    应()   怪(chēng)

B. 外(fèn)    望(tiáo) 轻)  星宿xiù)   分()   尾(zhǔ)

C. )   取()   妖yáo骗(kuāng) 槡()   金(qiàng)

D. 师(chán渎(xiè)  见(piē据(jié)   荒(miù守(

 

查看答案

请以“就这样一路走来”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1)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悟。(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 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两岸连山,略无______

多趣味______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______

峡口百许里______

⑤绝壁千许丈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3.(甲)(乙)两文都写出了三峡山什么特点?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甲)文结尾处引用渔歌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李锐

①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②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    )地笑笑:“是哩。”

③“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④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⑤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⑥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⑦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⑧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⑨(     )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⑩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沉静   静穆   平静

B. 平静   静穆   沉静

C. 平静   沉静   静穆

D. 静穆   平静   沉静

2.第6段写了百亩园的历史和现状,有什么作用?

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表现了六安爷怎样的心理?

4.“锄”在文中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出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我们兄妹5人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⑨我们兄弟几个,渐渐有了“出息”,也让父母在家乡有了点荣耀。但这“出息”,是父亲母亲以超常的辛劳给予我们的。在那些贫困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常常哭泣,但她不愿让我们看到她哭泣。在我们有些“出息”后,她也时常流泪,但她流的是欣慰与幸福的泪水。

⑩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偶尔瞅那“沟壑”,我努力寻找答案:这纵横交错的道道皱纹,哪一道是因为我而被“刻”上去的?哪一道是因我吮吸她的乳汁而干枯的?我这样联想母亲的皱纹,除了痛楚,便是愧疚。

⑪小时候我们是多么地不听话呀,调皮、贪玩,惹母亲生气……我后悔没有为母亲分担更多的苦累,后悔不该让她为我操太多心。母亲是为我们儿女而老的,为儿女而衰弱的。我长大,虽常给母亲送去营养品,期望用这些高能量的补品去滋养她,使母亲的皱纹不再这样多,不再这么深。但这些营养品除了给她添点精神,并没有“填”平她的皱纹,她那布满脸部的深深皱纹依然那样清晰。看来,母亲的皱纹已成为岁月的痕迹,再也抹不掉了。

⑫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催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81岁的母亲重病后,蚯蚓般的皱纹由深变硬,看一眼就让人心如刀绞,我怕这无情的皱纹把母亲带走。

⑬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 本文第①中段有总领金文、奠定感情基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C. 本文第②段以物喻人, 生动形象也写出了母亲甘愿牺牲自己,也要把孩子抚养成人的决心。

D. 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六个孩子的成长并成才而“刻”上去的。

2.“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美丽和哀伤?由此“我”联想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从描写角度方面进行赏析)

(2)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加点词有何表达效果)

4.全文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