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出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我们兄妹5人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⑨我们兄弟几个,渐渐有了“出息”,也让父母在家乡有了点荣耀。但这“出息”,是父亲母亲以超常的辛劳给予我们的。在那些贫困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常常哭泣,但她不愿让我们看到她哭泣。在我们有些“出息”后,她也时常流泪,但她流的是欣慰与幸福的泪水。

⑩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偶尔瞅那“沟壑”,我努力寻找答案:这纵横交错的道道皱纹,哪一道是因为我而被“刻”上去的?哪一道是因我吮吸她的乳汁而干枯的?我这样联想母亲的皱纹,除了痛楚,便是愧疚。

⑪小时候我们是多么地不听话呀,调皮、贪玩,惹母亲生气……我后悔没有为母亲分担更多的苦累,后悔不该让她为我操太多心。母亲是为我们儿女而老的,为儿女而衰弱的。我长大,虽常给母亲送去营养品,期望用这些高能量的补品去滋养她,使母亲的皱纹不再这样多,不再这么深。但这些营养品除了给她添点精神,并没有“填”平她的皱纹,她那布满脸部的深深皱纹依然那样清晰。看来,母亲的皱纹已成为岁月的痕迹,再也抹不掉了。

⑫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催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81岁的母亲重病后,蚯蚓般的皱纹由深变硬,看一眼就让人心如刀绞,我怕这无情的皱纹把母亲带走。

⑬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 本文第①中段有总领金文、奠定感情基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C. 本文第②段以物喻人, 生动形象也写出了母亲甘愿牺牲自己,也要把孩子抚养成人的决心。

D. 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六个孩子的成长并成才而“刻”上去的。

2.“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美丽和哀伤?由此“我”联想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从描写角度方面进行赏析)

(2)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加点词有何表达效果)

4.全文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1. B 2. 美丽: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哀伤:令箭荷花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干瘪、丑陋。由此,“我”联想到了母亲年轻时的美丽,联想到了被苦难生活以及为抚养6个孩子而“刻”下满脸皱纹的母亲。 3. (1)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角、嘴部的褶皱深、粗、多且无序的特点,写出了母亲因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摧残而留下的印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2)“盛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爱是用她的生命换来的,母亲宁愿“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成长、成才和幸福,表达了“我”对母亲无限的感恩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4. 全文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表达了“我”对母亲无限的感恩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5. “皱纹里绽出的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生动,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写出了母亲对我们无限的爱和无尽的牵挂,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无限的感激、无尽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考查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品析文本,可抓住文本的重要语段、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析。对照题目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来辨析、判断、选择即可。B项理解不正确,应为:本文第①段没有渲染气氛的作用。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结合第②段内容摘取:美丽的是“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哀伤的是“令箭荷花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干瘪、丑陋”。“这就是母亲的情怀!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我”联想到了母亲,“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据此理解作答。 3.本题考查赏析能力。(1)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是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因生活的艰辛而留下的印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一定要答出描写对表达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意义。(2)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母亲宁愿“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成才,表达了“我”对母亲无限的感恩。 4.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理解文中记叙的事件和主要人物,然后再审清题意,分析思考,能明白文中体现出了作者(或人物)的什么思想感情,确定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最后再答题即可。阅读文本,结合末尾句“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分析,文章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感恩和思念。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掌握标题的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最后结合要求答题即可。标题“皱纹里绽出的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生动,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写出了母亲对我们无限的爱和牵挂,最后结合母子情谊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校开展“我们的网络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微”材料)下面是小张为校报拟写的一则新间,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柄博士于7月10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田家柄一生爱国爱乡, 视慈善工作为第二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 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树人大业,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效益远大于把财富留给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交际)小欧在“微店”里买了本《月亮与六便土》,到货后发现卖家发了一本《小王子》,想要调换,请你帮她发个私信和店主小丽协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观点)小张在微信学群里发表了自己对“网上阅读”的一点看法。请你帮他修改。

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方便快捷,[甲]增加了阅读效率,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难以学到的知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阅读内容,满足对如识的不同需求。因此,[乙]阅读方式就中学生而言,网上阅读是有利的。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成分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你课外阅读积累完成后面小题

(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记者 _______,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 ___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深入分析和探究了“_____”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_______做了客观的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日月飞逝,岁月翩xiān,不觉间,时光轻盈的脚步,已走进夏的城池,轻轻的风,掠过流年枝头,温柔地撩拨着夏的窗帘。天很睛,心很静。沏一杯柔风的香茗,依着夏日的门槛,以最惬意的资态,托腮,淡看云卷云舒。开始渐渐懂得,生命,就是一支意味深长的歌谣,就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xiān______②香茗_______③惬意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惬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④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攀条折其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⑥妻子象禽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2)根据题目意思填写诗句

①《渡荆门送别》 诗中表现作者对故乡无限留恋,依依不舍的诗句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月影婆娑的句子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农民从野外捡回一只幼鸟,见它长的很漂亮就一直精心地饲养着。两年后,农民有事要出门,鸟儿无人照顾,农民想:“鱼入水,鸟归林。”,那就让它回归山林吧,出门前他很不舍得地把鸟儿放了。二十几天后,农民回家了,,想看看那只鸟儿会不会回家,不料想在山坡上果实累累的树林里看到的是它瘦弱僵硬的尸体。看林的老人说:“家养的鸟儿,用不着找吃找喝,慢慢失去了寻找食物的本领,,一旦飞出笼子,就难免饿死。”

可悲啊,竟然还有饿死在果实累累的树林里的鸟儿!这只鸟儿的死引发你什么样的回忆或思考呢?

请在整体把握材料语意的基础上,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