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猫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猫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后,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1.文中哪些内容为下文写“我”见猫婆的情节做了铺垫?请概括回答。

2.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在文章前面找出与“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相照应的句子,并工整的抄写在下面。

4.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

5.阅读猫婆的经历,她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6.仔细阅读文章结尾,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1. ①毛胡同里猫众多;②因“蓝眼睛”,“我”对猫的态度由讨厌变为喜欢;③心爱的“蓝眼睛”跑丢了;④有人告诉“我”,毛胡同里有一个猫婆,养了很多猫。 2. ①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②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提供依据。 3. 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 4. ①猫婆的仁慈善良;②小黄猫念旧感恩;③和有些人的冷酷形成对比,批判人性冷漠。 5. 命运多艰,孤苦贫困,仁慈善良,疾恶如仇。 6. ①对猫被困至死遭际的痛心;②对猫胡同内猫儿命运的忧虑;③对人类罔顾其他生命的无奈④对猫婆收养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从第一至三段可以找到“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暗示猫婆的存在;“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引出猫丢失我去猫婆处寻找,认识猫婆。 2.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第三段“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从内容上看,写出我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从结构上看,引出了下文猫丢失,我去猫婆处寻找,进而认识猫婆的情节。 3.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如与“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相照应的句子可提取第1段的“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一句作为答案。 4.题干问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的用意。“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小黄猫的乖巧懂事,也表现了猫婆的仁慈善良;“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表现了小黄猫念旧感恩;和有些人的冷酷形成对比,批判人性冷漠。 5.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通过“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看出她命途多舛;孤苦贫困,与猫相依为命;通过“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看出猫婆是一个爱猫救猫、仁慈善良、嫉恶如仇的人。 6.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要分析好“我彻夜难眠”的原因,即包含了我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还有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失望;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甲文选自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字,志异是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行甚远_______  欲行_______     ③就枕将_______④伪睡以 _______

3.下列选项中断句不正确的项是:_____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③目似/瞑,意暇/甚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②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5.“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请写出一个与此句意思相似的成语。

6.阅读甲、乙两文你体会到狼的本性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7.阅读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

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②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④秋天在文人的眼中多是悲伤、凄凉的。刘禹锡《秋词》(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反常态,表达了作者在秋日里的豪情。

⑤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开篇即对儿子明确提出修养的要求,告诫其修养的具体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的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B. 《走--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所写,讲述了“我”和伙伴们去爬悬崖遇险,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脱险的故事,让“我”获得了人生启示:面对远大目标,要一步步去做,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C.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D.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查看答案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并为成语中第一个字注音

意思: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①成语: ________________  ②注音: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