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成长的桥 陈敏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成长的桥

陈敏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是在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家的某某,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贵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我真想把课本煮了熬汤喝,像皮皮鲁那样,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的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台下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地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单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甲]、参杂着心疼与希翼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的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有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的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乙]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懵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苯的小孩,由母亲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1.根据表现人物心情的需要,[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恰当的词语是什么?

答:甲 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你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母亲为什么转怒为喜?

3.文中多处写父母给予“我”的爱,请从文中摘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我”的特点。

5.文中“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你认为 “我”是摔开了窍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6.“成长的桥”在文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1. A 、焦虑(焦急、急切) B、惊喜(喜悦)。 2. 母亲为“我”打碎花瓶而生气,但听了“我”很有意思的回答,觉得“我”老实得可爱,所以转怒为喜。 3. 如“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因为爱“我”,母亲听到意外消息时,又急又怕,以致晕倒。苏醒过来,第一反应是上医院了解病情。又如“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因为爱,父亲心中只有“我”,忘了自己。 4. 老实,诚实,心眼好,读书自觉,理解父母。 5. 不是摔开窍的,是因为 父母温厚的爱让我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 6. 父母温厚的爱; 形象生动的强调了父母的爱对于孩子成才所起的重要作用。 【解析】 1.根据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变化相一致,表述合理即可。“我”昏迷父母焦急;“我”成绩出色父母欣喜。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写人的文章注意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看得出我很诚实,母亲是因为我诚实,能负责任而笑的。 3.开放性试题,找出一处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能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合理分析即可。感受最深的话可以从多个角度回答。如从父母的角度:父母要理解自己的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孩子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等。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人物的语言、行动、事件等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从“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看得出我很诚实;“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 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根据文意不是摔开窍的,“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这座桥,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这句话可知,我之所以会开窍就是因为父母对我的关爱,我懂得这种关爱,并把这种爱化成努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 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第一问根据“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可知答案。第二问,“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呵护,也会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笨小孩”比作“黑云”,将“有父母的呵护的(笨小孩)”比作彩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的爱对于孩子成才所起的重要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葡萄慈父心

卫宣利

①小院里有棵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能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就这样,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               

②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得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后来,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③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④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⑤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⑥那年,郁闷孤苦的我拿起了笔。 

⑦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别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⑧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便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地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⑨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也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注:卫宣利,女,河南洛阳人。生于七十年代末,河南省作协会员,《青年文摘》等杂志签约作家,17岁那年因车祸而双腿残疾,善于用文字来诉说生命中爱的奇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父亲栽种葡萄树时与“我”一起许下的心愿是什么?(第①自然段破折号后面应补出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3.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部分说说其表达效果。

(1)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2)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题目中的“慈父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中:射中箭靶。②退:回去。③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守,掌握,遵守。④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1.根据括号内的要求,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其 一 犬 坐 于 前。(限一处)

②非 独 射 也 为 国 与 身 亦 皆 如 之。(限两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行甚远____

②一狼其中 _____

③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甲)文在刻画狼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狼 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下面对(乙)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事揭示了学习要举一反三的道理。

B. 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C. 关尹子要求列子从学射中自己去探究射中的道理。

D. 治理国家、为人处世和学习射箭的道理是一样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①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3) 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 受降城外月如霜。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在其中矣。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1)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此学校开展了“最是书香能致远”的主题活动。

请你为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_________

写出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_____________

(2)名著阅读 

在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中有一部著名的神魔小说,它就是________ ,小说围绕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为主线,写了许多降妖伏魔的故事,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