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走进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

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走进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舍生忘死,以笔为器,唤醒、激励着国人为自由、民主而战。

(1)童年时光。回到鲁迅先生生命的原点,追寻他成长中的足迹,就一定要重读先生的《朝花夕拾》。请你从此作品中任意选择一篇 文章,仿照示例,向大家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主要回忆了他在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题目:《               

主要内容:                                 

(2)三位老师。有人说,鲁迅这一生的写作,是结束在对老师的追怀上的。在他的作品当中,共提到过三位老师,请从下面人物中选出不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一项。(   )

A.藤野严九郎       B.寿镜吾先生       C.闰土        D.章太炎先生

(3)人物名言。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请你选择一则,结合实际谈感悟。(不少于50字) 

①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 一颗心敲打。

②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③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1)《朝花夕拾》中择任意一部,内容正确,表达流畅即可。 (2)C (3)围绕“真诚”“惜时”“少说多做”等,选一则,谈感悟,结合实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朝花夕拾》有关的文学常识。如:题目《范爱农》。主要内容: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C项中的“闰土”不是鲁迅先生的老师。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因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书名上加上个“运”字,大概是运气的意思。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寄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 (3)要选择你最熟悉、印象最深、体会对多、最有话说的一则名言,然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谈感悟。如:我选“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感悟:成功是通过不懈的奋斗得来的,把别人在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比别人更抓紧时间更勤奋所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并不是天生比别人更聪明,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努力而已。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奋斗出来的。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那老僧道:“老爷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行者道:“ 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__ ,作者是明代小说家____________(人名)。

2.唐僧不愿将袈裟展示给别人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

童年的油灯

董国宾

不知怎的,这几日思想老往岁月深处走,撞撞的目光直钻进了童年的巷子里。记忆的深巷中,一盏如豆的灯火锁住了我的心,这是童年的油灯。

山村的夜静止了一般,除了几声犬吠,没有什么可以让入夜的小山村动起来。其实也不对,错落简易的屋舍里,跳动最欢的,还有一盏盏如黄豆般大小亮光的小油灯。小油灯抖动着小火苗,让各家各户看似静止的生活又鲜活起来。

我家住在村子的东头,每当天色暗下来,母亲划一根火柴,再挑拨一下灯芯,小油灯发出昏黄的光,窄小的屋子便依稀可见了。油灯制作特简单,一个用过的墨水瓶,加上一根长度适中的灯芯,里面倒满煤油,一个简易的小油灯就做成了。油灯下,母亲一边忙活计,又总会把枯燥的时光变得快乐而有趣。母亲总这样对我说:“快去写作业,等完成了作业,娘给你做一个好玩的纸飞机。”母亲还会说:“上次作业得了98分,要再加把劲,得个满分,娘就去菜地把套种的那几个甜瓜挑个熟好的摘下来给你吃。”母亲的话让我饶有兴致地拿来书包,把小油灯移到小方桌上,趴在那里就去写作业。姐姐大我几岁,要懂事一些,她也凑过来与我一块写作业,还会瞅一眼母亲,煞有介事地说:“今天弟弟字写得特工整,比我写得好看多了。”我和姐姐低头做功课,都不敢大声喘气,怕一不留神把小油灯给吹灭了,屋子就黑作一团。可很多次,小油灯如豆的小火苗,还是被我不小心吹灭了。我和姐姐抢着去找火柴,像蒙上眼睛在抓瞎。那次一头瓷牛碰到了地上,摔掉了一条腿,母亲也没有生气。现在想来,还真挺幵心。

小油灯跳动的火苗下,写完作业的日子最快乐。母亲给我做好了纸飞机,纸飞机像长了翅膀的鸟,满屋子来回飞。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等满屋子跑累了,我就闹着和姐姐玩翻绳,姐姐答应得特爽快。姐姐随手拿来一段长短适中的细绳圈,用左手的拇指、小指和右手的小手指挂住绳子,再将左手中的绳子旋转挂在右手小指上。然后用食指挑起小指内侧的绳,用中指相互勾中指和无名指上的绳子,小指勾拇指内侧的绳。最后将食指放在这个绳套中,松开拇指,食指向外挑,绳圈竟变成蝴蝶状,真像一个展翅欲飞的小蝴蝶。姐姐左手和右手一摆弄,很娴熟地将一个细绳圈变换出蝴蝶的样子来,我高兴得一抬脚就蹦起来。姐姐见我兴致正浓,又用灵巧的手指将绳圈翻出一个好看的五角星,我越看越觉得,油灯下的童年美如云朵,快乐如鱼。那时童年时光虽简朴,但油灯下的日子却充满无穷的趣味和欢乐。

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缝衣服,为了疼爱我,母亲还会在油灯下给我做麦芽糖吃。麦芽糖做起来尽管繁琐,但母亲仍是不厌其烦,像做一件快乐的事。母亲先将小麦浸泡,待发芽三四厘米长,母亲就把油灯移到跟前,借助微弱的灯光,把麦芽切碎,然后将糯米洗净倒进锅里焖熟,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等到发酵冒出汁液,再将汁液滤出,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麦芽糖便做好了。乍一说好像简单,真正操作起来要繁琐得多,母亲常常在油灯下忙到深夜。母亲操作的每个步骤,我都形影不离,耐心地等待着母亲给我做麦芽糖。看着做好的麦芽糖,我忍不住直流口水。母亲就切出一块,将其加热,再用木棒搅出,如拉面般将融化的糖块拉至银白色,鲜亮亮的。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一点点含进嘴里,心里就像喝了蜜。母亲做的麦芽糖,越嚼越甘甜,好解馋。我感到,油灯下的童年甜蜜而快乐,充满了色彩和味道。

时代往前迈了一大步,电灯、空调、电脑闯进了我们的新生活。崭新的日子里,我常转身回到岁月中,去打捞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和记忆。走过去的简朴时光里,童年的小油灯,曾给了夜幕中的小村庄和童年的我忘不掉的温暖和欢乐。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加点的字注音。

(1)犬__________  

(2)有介事__________   

(3)__________  

(4)发__________

2.在文中,作者围绕“童年的油灯”回忆了那些美好的往事?

3.下面句中加点字用得形象而新颖,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品析。

记忆的深巷中,一盏如豆的灯火住了我的心,这是童年的油灯。

4.本文的细节描写赋予了简朴的童年岁月以温暖的台词,试从文中找出一处并作分析。

5.习近平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6.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童年的油灯”是行文的线索,是寄托情感的载体,同时烘托了人物美好的形象。

B. “母亲给我做好了纸飞机,纸飞机像长了翅膀的鸟,满屋子来回飞”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我”玩纸飞机时的兴奋快乐。

C. “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跑”“飞翔”等词让人感受到当时“我”内心的喜悦生活的幸福,给人以无限的温暖。

D.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难以抹去作者在清苦的童年生活中所拥有的美好回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山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他俩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选文借一篇小故事告诉我们意味深长的道理。它的体裁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争人而斗:争吃一个人而打斗。②戾:凶暴。③甘:美。

1.请选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

A. 坐山观虎斗    B. 狐假虎威    C. 虎口拔牙    D. 为虎作伥

2.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3.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请用原文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_》,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__ (人名)。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野有麦场

(2)坐于前

(3)一狼其中

(4)乃悟前狼假

3.请结合文章回答: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

4.作者说“狼亦黠矣”,请从文中找出体现狼之“黠”的地方。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