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_》,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__ (人名)。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野有麦场

(2)坐于前

(3)一狼其中

(4)乃悟前狼假

3.请结合文章回答: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

4.作者说“狼亦黠矣”,请从文中找出体现狼之“黠”的地方。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聊斋志异 蒲松龄 2. (1)看,视 (2)像狗似的 (3)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睡觉 3. 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或“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4. (1)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2)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3)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 (1)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2)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解析】 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犬”:像狗似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从懦弱(遇狼),迁就退让(惧狼)到果断选择(御狼),勇敢警觉(杀狼)。在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穷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后来屠户采取抵御的措施,狼开始前后夹击,屠户抓住时机反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也就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4.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是说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是说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说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也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积累与运用

(1)东临碣石,__________。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7)《论语﹒子罕》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填汉字组词。

(1)jiāo媚          (2)闪shuò      (3)大相jìng庭      (4)孤苦líng仃

 

查看答案

请以“奖励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1)可以大胆选择你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3)不套作,不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去之。又尝③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④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华歆: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未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

慕名利。华歆,汉来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①捉:检、拾。①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日中_________________

②相而去_________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_______

④华提而掷去_________________

⑤宁读书如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

3.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4.(甲)文中,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是否失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父与女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知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⑬抚摸着那柔软的围中我似乎听到一声衰老而悠长的叹息!

1.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第⑤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3.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妙处,作简要的赏析。

(1)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

(2)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4.文章⑪段写了“我”对围巾的不同表现,请分析“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1)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

(2)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5.在我们青春成长的故事里,有无知也有叛逆,我们懵懂着,不曾体会父母的心,却常常在错失了以后才追悔莫及。在你的成长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令你懊恼着?请你用优美的、饱含深情的文字加以叙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