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去之。又尝③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④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华歆: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未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

慕名利。华歆,汉来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①捉:检、拾。①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日中_________________

②相而去_________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_______

④华提而掷去_________________

⑤宁读书如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

3.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4.(甲)文中,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是否失礼?

 

1. 约定 抛弃,舍弃 回头看 代词,代指金子 原来、从前 2. (1)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2)管宁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3. (1)【甲】要交讲诚信、知礼仪的朋友;(2)【乙】要交志同道合、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 4. 示例一:我认为元方的行为是失礼的:客人已经道歉了,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理解客人。而且客人是长辈,而元方是晚辈,晚辈应该有对长辈的基本礼貌示例二:我认为元方的行为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距之于千里之外。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期,约定。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过中:过了正午。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乃,才。非:不是。 3.本题考查感悟启示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曾子的话意思是:“我每天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可见交友应交讲诚信的人。甲文说明了“礼”和"信“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乙文中华歆见财起意,对富贵荣华热心向往,管宁与之“割席分坐”启示我们:应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据此理解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道个性化解读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在阅读了全文之后,把握中心主旨,然后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联系起来,表达出我们健康积极的观点。如:我认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又如:我认为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父与女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知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⑬抚摸着那柔软的围中我似乎听到一声衰老而悠长的叹息!

1.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第⑤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3.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妙处,作简要的赏析。

(1)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

(2)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4.文章⑪段写了“我”对围巾的不同表现,请分析“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1)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

(2)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5.在我们青春成长的故事里,有无知也有叛逆,我们懵懂着,不曾体会父母的心,却常常在错失了以后才追悔莫及。在你的成长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令你懊恼着?请你用优美的、饱含深情的文字加以叙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稻香

①过了五月,稻子刚开始扬花,寨上寨下就弥漫出稻花特有的那种味道。时间越往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那种味道就越发浓郁,使人不由得想呼吸再呼吸,好像要拿这种味道把五脏六腑过滤一遍。

②这个寨子地形独特,山顶上是一片森林,林中有一水源,旱涝不竭,为寨里的人畜和庄稼提供着便利,因此这片树林被当地哈尼人称为“寨神林”。“寨神林”往下,直到山脚,是呈阶梯状的稻田,一块,又一块,月牙形环绕着。

③索姆是寨子的“沟长”。说得直白一点儿,“沟长”就是负责通往每家每块稻田的水沟,哪块稻田没水,他就得及时引水过去;哪块稻田积水过多,他还得及时疏导。

④这天,天还没透亮,索姆怀里揣两个煮熟的土豆、背着馒头就要出门。

⑤儿子福来从被窝里探出头,说:“爹,又上山啊?”自从索姆去年秋天被大家推选为“沟长”后,天天上山,一天也没歇过。索姆叹口气,说:“今年山上的水较往年小了许多,若是再不上心,稻子很可能要减产。到那时,大伙儿会怎么看我?”

⑥这也太拿土豆当干粮了,不就是个“沟长”吗?福来扑哧笑了,说,爹,今年咱家的稻子还可以吧?

⑦索姆点了点头。他知道,福来问这话是有原因的。往年的“沟长”是旺达,这家伙懒散,但对自家的稻田很上心,把自家的稻田侍弄得很是丰美繁茂。譬如去年,他家收了30袋稻子,而跟他的地亩数一样多的索姆家,只收了17袋稻子。也正因为旺达的自私和懒惰,在大伙儿的强烈要求下,村里罢免了他,推选了索姆。

⑧索姆刚要跨出门槛,福来又开口了,说爹,我昨天上山了,看到咱家的稻子像是营养不良的黄毛丫头。索姆迟疑了一下说,我心里有数。索姆的声音低低的,很没底气。

⑨索姆刚到山上,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稻田边转悠——那是旺达。看到自家的稻田被涓涓的溪水滋养着,稻子长势甚是精神,旺达的嘴角咧出一丝笑容。这时,他也发现了索姆,便不冷不热地说道,索姆沟长,若是今年歉收,哼!说罢,没等索姆张嘴,他便转身走了。

⑩索姆愣了一下,看到旺达走远了,开始沿着水路巡视……

⑪转眼到了8月,空气中的稻香味更浓了更纯了,稻子该收割了。

⑫虽然今年的雨水不多,但是稻谷的收成并不差,像旺达家,跟去年差不多,收了整整29袋。唯一收成不好的是索姆家,只收了17袋稻谷,跟去年一样。

⑬不只是福来,大家都知道,这是水分滋养得不够。

⑭把“丰收”背到家里(哈尼族人称背“稻谷”为背“丰收”),福来刚要数落父亲几句,忽然看到乡亲们来了,他们的肩上都或多或少背着稻谷,那是他们答谢“沟长”索姆的稻谷。

⑮无论索姆如何拒绝,乡亲们说着感谢的话,把稻谷倒下便乐呵呵地走了。

⑯当天晚上,又有人悄悄背来了一袋稻谷,那人是旺达。

⑰事后,福来拿布袋量了量,仅乡亲们送的稻谷就有15袋。

⑱福来心里一下子敞亮了,他觉得对不起父亲,想对他老人家说句道歉的话。但是,当他站在老父亲眼前时,说出口的却是,爹,今年的稻子真香!

(选自《小小说》,2018年第10期,有测改)

1.联系全文,品味题目“稻香”的含义。

2.文中的索姆是怎样的一个人?试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那种味道就越发浓郁,使人不由得想呼吸,再呼吸,好像要拿这种味道把五脏六腑过滤-遍。

4.文章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5.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院的山长由道德学问、管理能力,社会背景、朝野声望等方面都非常杰出的人物来担任。山长的薪俸不低,生活优裕。

——摘自余秋雨《千年庭院》,有改动

材料二:河长,是指负责督办河流管理工作的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国情水情,作出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这一重大决策和顶层设计.河长一般由各级党政一把手担任。

——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2018.5.30,陈小平,有改动

结合材料一、二,谈读你对文中“沟长”一词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语文综合运用。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莱肴,“吃”传达着国人的生存智慧,展现着国人的生活习俗,承载着国人的美好期望。秋浦中学701班将开展以“舌尖上的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猜一猜)

请你仔细阅读下列三则谜语,任选两则写出谜底(家乡常见食品)。

①金一桶,银一桶,打得开,关不拢。

②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

③两个瘦子一般长,扭在一起跳池塘,有人拿棒来救起,瘦子变成胖又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一品)

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有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有我们的心。细细品味,舌尖上有满满的希冀和祝福,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请参照示例,选择种家乡常见美食,说说其蕴含的意义。

示例:月饼——圆圆的,甜甜的,寄寓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甜美的希冀。

________________

(3)(写一写)

美食在身边,文化也在身边。在开展以“舌尖上的家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后,同学们都收获颇丰。校文学社决定本周五(11月16号)下午2点在校多功能厅组织各班宣传委员开展一次以“家乡的味道”为主题的座谈会活动,请你写一则通知。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________作为兵器.后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__________点化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

(2)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都是其中的作品。

B.长妈妈给“我”买来了绣像本的《山海经》,从此,“我”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C.《父亲的病》中多次写医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如陈莲河医生开出的最平常的药引是“蟋蟀一对”,而且“要原配”,目的是为了说明名医看病的独特。

D.《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的悲惨处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轻轻地打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眼前花团锦cù,美不胜收;解决散步时的分歧彰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瘫huàn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与母亲决别时收获着“好好儿活”的勇气;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的气息;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片天光云影尽收眼底,滋润心田的是一股股清泉细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   花团锦cù_________   瘫huàn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美不胜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画线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调整后半句的语序,使它与前半句的句式一致,把调整后的句子写出来。(可以增删一两个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