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去之。又尝③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④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华歆: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未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
慕名利。华歆,汉来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①捉:检、拾。①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期日中(_________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
④华提而掷去之(_________________)
⑤宁读书如故(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
3.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4.(甲)文中,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是否失礼?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父与女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知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⑬抚摸着那柔软的围中我似乎听到一声衰老而悠长的叹息!
1.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第⑤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3.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妙处,作简要的赏析。
(1)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
(2)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4.文章⑪段写了“我”对围巾的不同表现,请分析“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1)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
(2)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5.在我们青春成长的故事里,有无知也有叛逆,我们懵懂着,不曾体会父母的心,却常常在错失了以后才追悔莫及。在你的成长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令你懊恼着?请你用优美的、饱含深情的文字加以叙述。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稻香
①过了五月,稻子刚开始扬花,寨上寨下就弥漫出稻花特有的那种味道。时间越往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那种味道就越发浓郁,使人不由得想呼吸再呼吸,好像要拿这种味道把五脏六腑过滤一遍。
②这个寨子地形独特,山顶上是一片森林,林中有一水源,旱涝不竭,为寨里的人畜和庄稼提供着便利,因此这片树林被当地哈尼人称为“寨神林”。“寨神林”往下,直到山脚,是呈阶梯状的稻田,一块,又一块,月牙形环绕着。
③索姆是寨子的“沟长”。说得直白一点儿,“沟长”就是负责通往每家每块稻田的水沟,哪块稻田没水,他就得及时引水过去;哪块稻田积水过多,他还得及时疏导。
④这天,天还没透亮,索姆怀里揣两个煮熟的土豆、背着馒头就要出门。
⑤儿子福来从被窝里探出头,说:“爹,又上山啊?”自从索姆去年秋天被大家推选为“沟长”后,天天上山,一天也没歇过。索姆叹口气,说:“今年山上的水较往年小了许多,若是再不上心,稻子很可能要减产。到那时,大伙儿会怎么看我?”
⑥这也太拿土豆当干粮了,不就是个“沟长”吗?福来扑哧笑了,说,爹,今年咱家的稻子还可以吧?
⑦索姆点了点头。他知道,福来问这话是有原因的。往年的“沟长”是旺达,这家伙懒散,但对自家的稻田很上心,把自家的稻田侍弄得很是丰美繁茂。譬如去年,他家收了30袋稻子,而跟他的地亩数一样多的索姆家,只收了17袋稻子。也正因为旺达的自私和懒惰,在大伙儿的强烈要求下,村里罢免了他,推选了索姆。
⑧索姆刚要跨出门槛,福来又开口了,说爹,我昨天上山了,看到咱家的稻子像是营养不良的黄毛丫头。索姆迟疑了一下说,我心里有数。索姆的声音低低的,很没底气。
⑨索姆刚到山上,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稻田边转悠——那是旺达。看到自家的稻田被涓涓的溪水滋养着,稻子长势甚是精神,旺达的嘴角咧出一丝笑容。这时,他也发现了索姆,便不冷不热地说道,索姆沟长,若是今年歉收,哼!说罢,没等索姆张嘴,他便转身走了。
⑩索姆愣了一下,看到旺达走远了,开始沿着水路巡视……
⑪转眼到了8月,空气中的稻香味更浓了更纯了,稻子该收割了。
⑫虽然今年的雨水不多,但是稻谷的收成并不差,像旺达家,跟去年差不多,收了整整29袋。唯一收成不好的是索姆家,只收了17袋稻谷,跟去年一样。
⑬不只是福来,大家都知道,这是水分滋养得不够。
⑭把“丰收”背到家里(哈尼族人称背“稻谷”为背“丰收”),福来刚要数落父亲几句,忽然看到乡亲们来了,他们的肩上都或多或少背着稻谷,那是他们答谢“沟长”索姆的稻谷。
⑮无论索姆如何拒绝,乡亲们说着感谢的话,把稻谷倒下便乐呵呵地走了。
⑯当天晚上,又有人悄悄背来了一袋稻谷,那人是旺达。
⑰事后,福来拿布袋量了量,仅乡亲们送的稻谷就有15袋。
⑱福来心里一下子敞亮了,他觉得对不起父亲,想对他老人家说句道歉的话。但是,当他站在老父亲眼前时,说出口的却是,爹,今年的稻子真香!
(选自《小小说》,2018年第10期,有测改)
1.联系全文,品味题目“稻香”的含义。
2.文中的索姆是怎样的一个人?试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那种味道就越发浓郁,使人不由得想呼吸,再呼吸,好像要拿这种味道把五脏六腑过滤-遍。
4.文章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5.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院的山长由道德学问、管理能力,社会背景、朝野声望等方面都非常杰出的人物来担任。山长的薪俸不低,生活优裕。
——摘自余秋雨《千年庭院》,有改动
材料二:河长,是指负责督办河流管理工作的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国情水情,作出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这一重大决策和顶层设计.河长一般由各级党政一把手担任。
——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2018.5.30,陈小平,有改动
结合材料一、二,谈读你对文中“沟长”一词的理解。
语文综合运用。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莱肴,“吃”传达着国人的生存智慧,展现着国人的生活习俗,承载着国人的美好期望。秋浦中学701班将开展以“舌尖上的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猜一猜)
请你仔细阅读下列三则谜语,任选两则写出谜底(家乡常见食品)。
①金一桶,银一桶,打得开,关不拢。
②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
③两个瘦子一般长,扭在一起跳池塘,有人拿棒来救起,瘦子变成胖又黄。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2)(品一品)
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有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有我们的心。细细品味,舌尖上有满满的希冀和祝福,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请参照示例,选择种家乡常见美食,说说其蕴含的意义。
示例:月饼——圆圆的,甜甜的,寄寓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甜美的希冀。
________________
(3)(写一写)
美食在身边,文化也在身边。在开展以“舌尖上的家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后,同学们都收获颇丰。校文学社决定本周五(11月16号)下午2点在校多功能厅组织各班宣传委员开展一次以“家乡的味道”为主题的座谈会活动,请你写一则通知。
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________作为兵器.后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__________点化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
(2)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都是其中的作品。
B.长妈妈给“我”买来了绣像本的《山海经》,从此,“我”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C.《父亲的病》中多次写医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如陈莲河医生开出的最平常的药引是“蟋蟀一对”,而且“要原配”,目的是为了说明名医看病的独特。
D.《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的悲惨处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轻轻地打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眼前花团锦cù,美不胜收;解决散步时的分歧彰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瘫huàn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与母亲决别时收获着“好好儿活”的勇气;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的气息;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片天光云影尽收眼底,滋润心田的是一股股清泉细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应和(_________) 花团锦cù(_________) 瘫huàn(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美不胜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画线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调整后半句的语序,使它与前半句的句式一致,把调整后的句子写出来。(可以增删一两个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