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gān尬处境——大家都承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深长的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悴的文字之美。领悟了这些,我们就该有所行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gān( )尬 浮光掠影( ) 沉潜(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匆促”的“促”在文中的意思是( )
A.靠近 B.时间短,急迫 C.推动 D.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不得改变原意。
古诗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溪云初起日沉阁,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__。(李商隐《无题》)
③_____,燕儿舞,蝶儿忙。(秦观《行香子》)
④欲说还休,______。(辛弃疾《丑奴儿》)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⑥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⑦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 (秋瑾《满江红》)
⑧《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衣着华丽的“同舍生”的态度是____。
(2)默写范仲淹《渔家傲》的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以“家中那盏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②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童年时跟爸爸念过的诗,至今还能脱口而出。爸爸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只要读杜甫和陆游的诗,想到的就是我的父亲。确实,在我尚未识字的时候,父亲教我念过的那些诗,就和父亲对我的关爱一起,融进了我的血液,塑造着我的灵魂。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选自《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1.阅读第③节和第④节,依次分别概括爸爸教作者读中国诗的事情。
2.请分析第⑤节画线句中蕴含的父亲的情感。
3.请为第⑥节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4.阅读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5.阅读全文,理解第⑧节画线句的深刻含意。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A)消息(选自《环球网·科技》,有删改)
(环球科技报道)9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举行员工大会,庆祝18岁生日。马云对全体阿里人提出要求说,未来必须要有“家国情怀”和“世界担当”。
马云说:“一直让我担心的是环境问题、贫困问题、疾病问题、不公平问题。我们要思考,面对未来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因为我们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这不仅仅是财富,更是责任。18年以前,我们的理想就是做一家让世界尊重的中国公司。我们未来必须要有‘家国情怀’和‘世界担当’,必须考虑自己的家、考虑每个人的家,考虑这个社会,考虑这个国家,考虑世界的担当,阿里才会赢得尊重。未来5到10年,我们不是要超越谁,也不是要当世界前三,而是要为未来解决问题,要为中小企业、为年轻人、为我们当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承诺去付诸于行动。”
(B)《人民日报》评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节选删改)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中国文化教导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个人飞黄腾达,而是要精忠报国。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在注重完善自我的同时,还要有积极入世、心系百姓的情怀。深明大义的知识分子都会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怀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学有所用、报效国家、奉献民族。当家与国在具体利益上发生冲突时,家庭和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民族利益。
新的时代条件下,有必要大力倡导知识分子培育家国情怀,自觉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当代知识分子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C)人要有家国情怀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
②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
③“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将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是一种大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
④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⑤“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⑥“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
⑦“家国情怀”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
⑧“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
⑨“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⑩“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
1.阅读材料(A),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阅读材料(A)(B),分别说出阿里人、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具体指什么。
3.材料(C)为什么从杜甫忧虑着沦陷区的弟弟写起?
4.结合材料(B)(C)的观点,谈谈自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①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①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②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②,而欲以长策取胜,坐③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④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今民穷兵疲,而事⑤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⑥,劳费⑦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③夫难平⑧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⑨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⑩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⑪,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⑫。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⑬,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顾:这里有“但”的意思。②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③坐:安安稳稳。④殆:几乎。⑤事:指战事,战争。⑥住与行:呆在那里(等待敌人进攻)和出去(主动进攻敌人)。⑦劳费:劳力费用。⑧平:同“评,评判。⑨拊(fŭ):拍。⑩授:交出。⑪蹉跌:失足坠跌,喻失败。⑫逆见:预见,预测。⑬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非 臣 之 明 所 能 逆 睹 也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宜先入南(______)
(2)然涉险被创(______)
(3)谓天下已定(______)
(4)凡事如是(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4.文章第①节中提出了“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的军事方略,第②节用列举六个“未解”,依次驳斥了非议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的“偏安”思想。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诸葛亮身上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