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文阅读】 高梁桥①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

【古文阅读】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桥可三里,路径亦,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作者袁宗道,选自《晚明二十家小品》)

【注释】①高梁桥:临近极乐寺,为北京西郊名胜。②绀(gàn):天青色。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帽子。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⑤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⑥情障:这里指心愿。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数十里    

②极乐寺桥可三里    

③路径亦      

④大可七八围     

(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

(4)作者在高粱桥看水,看堤,看___,看___,将风景写得具体生动、摇曳多姿。请联系第3节的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几, 距离, 好上下或左右 (2)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5)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聚集成林,以几处水田间隔着 (6)佛庐 道院 ,为下文中郎的赞叹做铺垫,首尾呼应;表现了作者对高梁桥周围景致的喜爱,引发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向往.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许”在这里是“上下或左右”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攒簇”“间”“以”等字词的翻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注释)①阴:暗地里,秘密地。  ②雉:野鸡。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2)对其人“将速反”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看到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

B.他已知道鲁恭的政绩很突出。

C.他担心久留也无法了解实情。

D.他怕自己的徒弟会干扰贤人。

(3)有人认为“此文开头写鲁恭‘重德化’,后面却主要写‘其人’的所见所闻,似乎与此无关”。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勃勃生机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激人奋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B. 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C. 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

D. 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遵义的夏天真美啊!”她说,“有机会一定再来看看。”

B. 我们是十四、五岁金色少年具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C. 我按照中学课本里的内容,在科普报刊上寻找公式定理背后的故事,分类剪贴了数学呀,物理呀,化学呀,生物呀等几大本。

D. “创卫工作”让黔东南州各县城悄然蜕变:社区环境舒适清爽,地面干净整洁,马路上流动摊贩不见了,商铺店面靓丽一新。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一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B.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C.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D.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此句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此句中的“花朝节”指农历二月十二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