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此时已有午牌时分,天色正热,却有些微风。武松酒...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此时已有午牌时分,天色正热,却有些微风。武松酒却涌上来,把布衫拔开。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来到林子前……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乙)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李逵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逵火起,托地跳在船上。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篙望岸边一点,只脚一蹬,那只渔船,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李逵虽然也识得水,苦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那人更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赢!”便把李逵搭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打,先教你些水!”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宋江,戴宗,急赶至岸边,那只船已翻在江里。两个只在岸上叫苦。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陰底下看;都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了一肚皮水!”宋江,戴宗,在岸边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做一团,绞做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

1.请概括(甲)、(乙)两文的内容。

2.请结合文段,分析(甲)文中的武松和(乙)文中李逵性格的异同点。

3.请概括(甲)文中的武松和(乙)文中的李逵因什么打架?《聊斋志异》中有哪些故事也是写报恩的,请举出两个例子。

 

1. 武松醉打蒋门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2. 相同:知恩图报、武艺高强。不同:武松有勇有谋,他虽有五七分醉,却装作十分醉,前颠后偃,东倒西歪……让蒋门神先欺他醉,放松警惕,从而轻而易举将蒋门神打败……而李逵本来在岸上已经打赢了张顺,却被张顺激将法一激,就被诱到江里,被张顺淹了半死,可见他有勇无谋,鲁莽冲动。 3. 【甲】文武松是为了报答施恩的恩情,所以帮他赶走蒋门神出快活林;而【乙】文李逵是为了报答宋江赠银子还赌债的恩情,所以当听到宋江要吃鲜鱼,积极去抢鱼而得罪张顺。《聊斋志异》中王六郎为报答许某洒酒祭奠的情义,暗中帮他赶鱼;《陆判》陆判感恩朱尔旦大胆,酒祭自己,并成为酒友,为朱尔旦换了个聪慧心,为他老婆换了美女头,为他在地府谋官位;《婴宁》婴宁感恩王子服痴情,嫁给他为妻子;【聂小倩】聂小倩感恩宁采臣为他安葬了尸骨,愿为他为婢为妾,并侍奉他母亲;【侠女】少女为报顾生供养她母亲的恩德,委他生孩子。【酒友】狐狸感恩车生不杀之恩并经常美酒招待,所以告诉他富贵方法。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采用的答题格式:“谁(在何时何地)+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方法。本题【甲】段文字写的是武松因蒋门神抢夺了施恩的快活林而痛打蒋门神的故事。可概括为:武松醉打蒋门神。【乙】段文字叙写的是李逵为了报答宋江赠银子还赌债的恩情,与浪里白条张顺争斗的故事。可概括为: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2.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甲】文中的武松有勇有谋。他用装醉方法让蒋门神放松警惕,从而轻而易举将蒋门神打败。【乙】文中的李逵有勇无谋,鲁莽冲动。在岸上已经打赢了张顺,却被张顺用激将法诱骗到江里,被张顺淹了半死。但武松和李逵两个人都表现出了知恩图报、武艺高强的性格特点。这可从武松是为了报答施恩的恩情,大闹“快活林”,李逵为了报答宋江赠银子还赌债的恩情,与浪里白条张顺争斗可以看出来。 3.试题分析:(1)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根据原著,当武松知道蒋门神霸占了施恩的快活林,为了报答施恩的恩情,所以“醉打蒋门神”;而【乙】文李逵是为了报答宋江帮自己还赌债的恩情,所以当听到宋江要吃鲜鱼,积极去抢鱼而与张顺争斗。(2)《聊斋志异》中写报恩的故事很多,选择两个,概括故事内容作答即可。如:《婴宁》中的婴宁感恩王子服痴情,嫁给他为妻子;《聂小倩》中的聂小倩感恩宁采臣为他安葬了尸骨,愿为他为婢为妾,并侍奉他母亲等。答案是多元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小溪深山启程,冲破险阻,汇入大海,壮大的路上留下阵阵欢歌;学子追逐梦想,砥砺意志,不负芳华,成长路上洒下声声欢歌。欢歌是愈挫愈勇时的乐观,是爱与被爱中的愉悦,是拼搏成功后的欣喜……亲爱的同学,一路前行,你有怎样的欢歌?

请以“一路欢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读懂生命的真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是爱国人士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人一事,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用情去解读。

请以“我读懂了                  ”为题作文。

要求:1、请从上面选择一题写作文。2.自选文体,建议运用这学期所学过的表现手法,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余显斌的《独行玉器行》,完成后面小题

①丰阳玉色泽光润,入手清凉,雕为小件,千金难求,很是红火。但是,此玉和当地一种荧光石极为相似。因此,就有玉匠以荧光石为之。

②王独行却不。王独行是丰阳著名玉匠,秉承祖业,开一家玉器行,不大,所有玉器均为手工雕琢。玉器行的职员,全部是自己的弟子。

③王独行规定,在他门下,不学满三年手艺,不许出师。王独行还特别规定,不许以荧光石充玉,否则,开除出师门。因此,“独行玉器行”货真价实,生意兴隆。人们说,买王独行的玉器,放心。

④王独行还有第三条规定,弟子出师,一般不许离开自己的玉器行。因为,他担心没有自已把着,弟子们没了紧箍咒,会胡来的。这样,不只是坏了自己名气,也坏了丰阳玉的名气。当然,有弟子一定要出去单干也可以,必须通过考验,合格才行。至于考题,是临场发挥的。

⑤好在,一直没弟子愿意离开他,毕竟,借得大树好遮阴,更何况师父对他们一个个如自己的儿子。因此,第三条规定一直闲搁着。

⑥可是,也有例外。这人,就是曾白。曾白投到王独行门下,苦心钻研,手艺日进。

⑦一日,王独行雕一棵玉白菜,即将完工,菜叶上,一块玉石一崩,掉了,出现一块黑斑。王独行呆望半天,不知如何是好,继续雕琢吧,这个黑斑,会破坏白菜美感;放弃吧,这么大一块玉石就糟蹋了。

⑧他叹口气,走了出去。每次遇见这样的事,他都会去茶室,泡一壶茶,慢慢地喝,静静地想,究竟有没有挽回的方法。一壶茶喝罢,他想,算了,毁就毁了吧,不能让玉器有瑕疵。

⑨他走进作坊,玉白菜仍在案上,黑斑没了,上面趴着一只蝉,身子黑亮,薄翼如烟。他走近了,蝉竟不飞,仔细一看,竟然是用黑斑雕成的。

⑩这蝉,是曾白雕的。

⑪他少有地一笑:“小子,你出师了。”曾白眼睛一亮:“师父,真的?”王独行点着头说,明天,他就是“独行玉器行”的正式员工,可以加工资了。曾白却说,想离开这儿,自己开玉器行。

⑫王独行愣了一下。“那就准备接受考试吧。”曾白忙说:“请师父出题。”王独行笑笑:“急什么?早着呢。”

⑬几天后,王独行生病住院,将玉器行暂时托给曾白管着。一天,工商局的周局长来了,在玉器行转了一圈,对迎接他的曾白说。刘县长半个多月后过生日,县长喜欢丰阳玉器,自己想弄一件作为礼物相送。曾白建议,祝寿要应景的,自己细心雕琢一件,让周局长半个月后来拿。周局长点点头,转身离开。

⑭曾白回去,独自选料,设计,雕琢。

⑮半个月后,一件仙猴献桃的玉器出现在周局长眼前。一只猴子举着一个硕大的蟠桃,蟠桃白里透红,水灵灵的,周局长眼睛一亮,呵呵一笑,拿着玉器走了。

⑯当天,王独行回来,宣布曾白不能离开。“为啥?”大家不解。

⑰“考查不过关!”王独行说,“是我请周局长来索要玉雕的,这是一道考题。我一直告诚大家,玉匠要人净心净,曾白如此做法,显然不合格。”

⑱但正说着,周局长赶来,微笑着说,“过关了,过关了!”王独行一愣,不解地望着他。

⑲原来,周局长拿回玉雕,用放大镜仔细一看,竟然是荧光石雕的。底座上隐隐有一行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为灵物,岂能贿官?”

⑳王独行听了,哈哈大笑。曾白问:“师父,我能离开了吗?”

(21)“不行!”王独行一挥手,“我老了,要退了,玉器行得有人主管。我决定,曾白上。”

(22)至于曾白以荧光石充玉,王独行说,应该的。

1.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王独行立下三条规定 → 王独行雕玉白菜遇到黑斑,曾白____→ 王独行要为曾白加工资,曾白____→ 周局长“索要”玉器送县长,曾白________→ 王独行留曾白接管玉器行。

2.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的作用。

3.自选角度,请分别对⑮和⑱段中周局长“笑”的作评注

⑮段评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⑱段评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胡屠户的两段话,结合本文第③段划线句和第22段,回答问题。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王独行对“以荧光石充玉”的态度都有变化,原因分别是什么?

这样设计,都是以“变”写“不变”,胡屠户和王独行的“不变”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吴敬梓《范进中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让年轻人能踮起脚尖“够着名著”

①近日,山东大学组织了一项针对“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不为兴趣,而为考试。

②这一结论并不让人意外。近些年,我们常常能听到社会上关于“文学名著正在远去”的忧心之论。某家出版社甚至发起了“死活读不下去的10本图书”排行榜,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四大名著悉数上榜,西方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也都位列其间。不幸印证了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③所谓“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反复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为什么在今天,这些高知名度、高含金量的作品却失去了阅读的魅力,或成为“束之高阁”的收藏品,或成为“味同嚼蜡”的应试工具?其背后有多重的、复杂的原因。

④首先,读大著作没有一点静心是读不下去的。信息化时代,人们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闪阅读、微阅读,让人们对那些动辄洋洋万言、鸿篇巨制式的名著缺乏耐心。《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在开篇时就提醒读者:“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其次,名著创作年代久远,内容往往与今天的社会状况大相径庭。如果读者做不到“思接千古远,胸怀寰宇宽”,也至少要对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大战风车的巨人、变成甲壳虫的公务员和长着猪尾巴的男孩面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⑤再次,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先有武侠而今仙侠,先有科幻而今玄幻,先有历史而今穿越,网络文学的新形态让创作者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层出不穷;而它的语言更“接地气”、故事更“生活化”、人物更“多元化”,与传统的类型的文学名著大异其趣,分庭抗礼。如此,又挤压了名著在现代人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让它沦为一些人调侃的“治疗失眠的利器”。

⑥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但我们不能坐视“名著远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需要读一读名著,因为它所关怀和弘扬的是永恒的主题。作家周国平说,“读名著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精神的根底不正不牢不壮,附丽其上的人生也就扭曲、摇摆、空洞。年轻人需要读名著,因为它是我们祖先的文化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准备去休息的士兵向前来换哨的士兵的命令”。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时代,阅读生活,借由它,我们穿透历史,继承文化的血脉。年轻人需要读名著,但艰涩高深、卷帙浩繁的名著有时就像天上繁星,璀璨夺目,却难以亲近。“循循善诱”才能“欲罢不能”,好的导读和辅助才是叩开“名著之门”的钥匙。创作者、出版者、教育者都应该想方设法去搭建一座通向名著的“天梯”,让年轻人踮起脚尖就能够着漫天的“繁星”。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了一则关于中学生名著阅读的调查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

B. 第②段,引用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是为了说明当今社会人人都不愿去读名著。

C. 名著内容与今天社会状况差别太大是人们不愿读名著的一个原因。

D. 周国平说读名著可以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可以传承祖先的文化记忆。

2.下列关于读名著的名言,与第⑥段的名著是“我们的祖先的文化记忆”的说法不吻合的一项是(    )

A.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

B. 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和过去时代中最杰出的人们——书籍的作者进行交谈,也就是和他传播的优秀思想进行交流。

C.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D. 读书应具有学习和求知的欲望,也说是说,要用人类的天才积累的知识财富充实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3.请比较阅读文章第6段和链接材料,谈谈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各有何作用?

链接材料:《创造宣言》(节选):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卜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出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王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1.下面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是亦不可以

B. 默记/饮少

C. 已而复如初/已而夕阳在山

D. 不见/仿佛有光

2.用“| ”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3.请比较王冕与《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A)鱼我所欲也(选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B)岳阳楼记(选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故患有所不也     (2)贤者能勿耳     (3)异二者之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岳阳楼记(选段)》表述的意思是作者希望藤子京和自己一样与古仁人志同道合。

 

B.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岳阳楼记(选段)》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抒情。

C. 《鱼我所欲也(选段)》主要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义重于生。《岳阳楼记(选段)》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古仁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作对比,突出古仁人的优秀品质,表达作者的宽阔胸襟和政治抱负。

D. 《鱼我所欲也》作者认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有些人后来丢失了;《岳阳楼记》认为人人都有古仁人之心,只是有些人不同道罢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