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的论点。

C. 本文先用一个故事引出论点,再从三个方面论证静心功夫从何而来,最后引用古人的话得出结论——“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D. 第⑤段列举了几个读书养性的例子,形成排比,告诉我们“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的道理。

2.下列与第②段中的“静心功夫”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严于自律,三年不窥园,潜心向学,学业精进,终成大儒。

B.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临危不乱,镇定地指挥,从容应对,以少胜多,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定和平。

C. 现代作家路遥克服饮食的匮乏,生活用品的不足,在艰苦的环境中耕耘着精神家园,创作出《平凡的世界》。

D. 陶渊明好读书,心有静气,在纷繁世事中能认清自己内心的需要,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自己的“旧林”。

3.阅读全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1. B 2. C 3. 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然后分析选项。B项中“运用举例论证错误”,结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分析,采用的是“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2.要求学生结合选项分析。第②段中的“静心功夫”,而选项C项的主要意思是“路遥克服物质上的匮乏”。故不相符。 3.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合“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分析得出: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分析得出: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百诗先生

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其天质实钝/山异水    B. 上口/卿今者才,非复吴下阿蒙

C. 自觉然/复行数十步,然开朗    D. 旧所研究本/无从致书以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世 之 以 下 愚 自 诿 或 托  词 因 病 废 学 者 观 于 先 生 愧 可 知 已

3.根据选文,概括百诗先生“记诵精博”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予作文以记之

(2)前人之述

(3)春和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而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 抒发了强烈的悲喜之情。

D. 文中运用大量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尧作,春秋战国时代即有记载。围棋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汉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被人们形象比喻为黑笔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棋戏。由于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材料内容,以“围棋”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查看答案

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用手机微信付款的方式,普遍得到了广大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修改:把“普遍”调至“欢迎”前)

B. “低头族”是指在公交车、餐桌等场合低着头,专注于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而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修改:在句末加上“的人群”)

C. 在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中,精彩地再现了传统经典,让专家、评委们惊喜不已。

(修改:删除“让”字)

D. 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修改:改“水平”为“兴趣”或改“培养”为“提高”)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典咏流传》将诗词和音乐相融合,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美的韵律相得益彰,让传统文化在古今现实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B. 这次期末考,赵林获得第一名,成了班里这一时期的风流人物

C. 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

D. 昨夜一场大雪,早上出门一看,天晴了,好一派红妆素裹的绚丽景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