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王育①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③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④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⑤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⑥,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
[注释]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②豕(shǐ):猪。 ③以:用来。④截断水杨树枝条。⑤鬻(yù):卖。⑥伪汉:指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给 其 衣 食 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育常有暇拾薪 暇:_____②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嘉:_____
3.王育是如何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上下一白(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民/亦未寝 B. 盖竹柏/影也
C. 大雪/三日 D. 莫说/相公痴
4.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______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_____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古诗阅读】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地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景物,描绘出了 (时节、时间)的景色,抒发了 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赏析这两句诗。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相顾无相识,_____。(王绩《野望》)
(3)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亭亭山上松,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6)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杜牧《赤壁》)
(8)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9)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郦道元《三峡》)
(10)_____,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11)《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雄浑、奇特美丽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要求:1.字数在600字以上;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真情实感。
(1)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作文。
(2)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沟坎;畏惧不前;明知犯错,不敢正视;心中有疑,害怕问询;面对丑恶,选择沉默……其实,只要鼓起勇气,向前再迈一步,就可以突破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
请以“别怕,向前再迈一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
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做,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部长通道)
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室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
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国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換,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
(代表建言)
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勾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教育进课堂。
(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
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势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1.概括(两会镜头)的主要内容。
2.下面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
A. 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B. 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 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
D. 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
3.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4.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5.传统文化不仅仅寄托在诗词歌赋的高大上,也藏在很多接地气的习俗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你能说说这个习俗里有什么寓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