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

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做,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部长通道)

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室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

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国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換,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

(代表建言)

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勾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教育进课堂。

(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

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势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1.概括(两会镜头)的主要内容。

2.下面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

A. 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B. 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 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

D. 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

3.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4.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5.传统文化不仅仅寄托在诗词歌赋的高大上,也藏在很多接地气的习俗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你能说说这个习俗里有什么寓意么?

 

1. 国人拥抱经典传统的热情与习近平的期望。 2. A 3. ①做好“三大工程”“四件事”;②知识分子要敢于担当;③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体要善于创新;④全社会要在思想上纠正认识上的偏差;③传统文化要让学生慢慢体验。 4. 示例一:我支持。因为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的魅力与风范,学习传统文化能给自身打上靓丽的底色,能在国际上扩大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影响力,还能在定程度上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示例二:我反对。因为我们现在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如果传统文化都进入了校园,今天考中医,明天考武术,后天考《周易》,再加上数理化英和体育,我们不堪重负了。(可支持、也可反对,言之成理即可) 5.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 【解析】 1.文段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和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共同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知识分子的期望。总结起来就是:国人拥抱经典传统的热情与习近平的期望。 2.A项,“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符合原文的内容;B项,“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错误,原文是“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C项,“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绝对化,且不符合原文意思;D项,“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增加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不符合原文,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故选A。 3.为了实现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根据材料内容,陈宝生部长认为要做好“三大工程”“四件事”;根据王本朝代表的建议,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知识分子要敢于担当;另外,他也认为,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体要善于创新。根据范小青的观点,全社会要在思想上纠正认识的偏差,正确认识素质教育。最后,根据冯骥才的观点,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传统文化要让学生慢慢体验。 4.针对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但是要言之有理。如果支持,可以围绕传统文化的意义来谈,如果反对,可以谈传统文化进校园可能会加重孩子们的负担。 5.“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②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③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④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护随时都有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⑥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⑦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⑧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请你为本文拟一个标题,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有人认为第②段的论据有些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感知第⑤段文字的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5.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查看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北通巫峡,南潇湘_____

(2)云归而岩穴_____

(3)朝夕阴,气象万千_____

(4)野发而幽香_____

2.甲段中“前人之述备矣”其中“前人之述”是指上一节的____句。(用课文中原句回答)

3.甲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联系下文,这个“异”字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有一个成语出自乙段,找出来并用这个成语造句:

成语: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中的“乐”与甲段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行路难》中诗人引用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心酸,流露出内心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王伦便起身把盏说道:“感蒙众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塞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聊备些小薄礼,万望笑留。烦投大寨歇马,小可使人亲到麾下纳降。”

①王伦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②这番话给王伦带来什么后果?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提示补全下面的歇后语。

示例:杨志——买刀——英雄末路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① 林冲——误闯白虎堂——_______________

② 鲁达 ——_______________  ——打抱不平

___________—— 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市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某校“丑石文学社”准备在这一天参观博物馆。同学们准备制作宣传牌放到博物馆门口,拟写了四句面向市民的宣传语。(见第(1)题)当天,文学社成员选择了三个博物馆,分组体验主题文化活动。(见第(2)题)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见链接;第(3)题),发出了题为“做博物馆忠实粉丝”的倡议,呼吁更多的师生走进博物馆。

(1)下列宣传语不合适的一项是_________

A.在博物馆遇见更好的自己

B.留不住观众的博物馆是不合格的

C.在博物馆,你能听到岁月的足音

D.今天,让我们与博物馆有个约会

(2)如果你是文学社成员,请你选择一个主题活动,并说明理由。

A上海博物馆:“邂逅大师”欧洲油画艺术珍品展

B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闻香识药”中药课程

C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人·和谐”主题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链接)材料,补写两个要点作为倡议书的内容。

A博物馆免费开放,为走进博物馆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