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在下面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作。 (1)走进新生活。 (2)同学们,在家...

作文

在下面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作。

(1)走进新生活。

(2)同学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有很多人给了你关怀、帮助和爱,对于他们每一个人,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请以“我记忆中的______”(父亲、母亲、爷爷、老师……)为题目(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围绕中心选材,叙事完整。2、文章要有真情实感。3、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550字。

 

记忆中的那个人 记忆如同蚌壳里的沙砾,在时间的磨砺中最终变成光滑圆润的珍珠,而他,用自己的品质与内涵,给我记忆的珍珠添上了更精彩的一笔。 我一直都叫他哥哥,有时候也会叫他的大名,他是我妈妈的同学的儿子,比我大几岁,幽默风趣,又贪玩好学,更重要的,他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我们很小就在一起玩耍,大几岁的他总是在我面前卖弄他的“博学多识”,不过,这也激发了我对知识的向往。他贪玩却也好学,总是能在玩中拿到很好的成绩,小学的我对他有无数的羡慕,我总是希望自己长大也能像他一样。但我忘不了他,还是因为那件事。 那是个风和日丽的周日,他妈妈和我妈妈准备去逛街,顺便把我们带到昆吾园玩,那时我还是个小孩子,一听到“昆吾园”就激动的不得了,迫不及待的就出发了。早春的天气还带着些许凉意,我们就那样漫无目的的游荡,最后,我把目光停在了路边卖小鸡的小摊上,我总是特别喜欢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每次来都央求妈妈给我买两只,妈妈总是不答应。这次有那么好的机会,我当然不会放过。 我轻轻的却又迫不及待的把他拉到那的小摊旁边,可他却皱起了眉头,当时的我并不懂这紧皱的眉中包含的些许怜悯与无奈,只是一个劲地说我喜欢这些小鸡。他蹲下来,轻轻地摸了摸那些叽叽喳喳却永远不知疲惫的小鸡,又转身对我说:“我们不买行吗,我带你去吃棉花糖……”“不”没等他说完,我就撅起了小嘴,不高兴了。“唉!”他轻叹了口气,仿佛是在责备我的不听话,又说:“这些小鸡买会去之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死掉的,它们离开了自己的妈妈,已经很可怜了,我们既然养不活它,那就不要再让它们和自己的伙伴分开了,好吗?” 他说话的语气很轻,似乎是在恳求我,但仔细思索,竟觉得这些话是那么的不容抗拒,一瞬间,我就想带了他帮我给很久没有照顾的花草浇水的情景;给路边乞丐自己零花钱的情景,还有他说的那句话:“不论他是不是真的乞丐,我只知道,他也是迫不得已。”……这些是让我更佩服起这个善良的哥哥。相比之下,我以前是多么自私啊,口袋里有钱,舍得买玩具也不舍得给乞丐;买来昂贵的花草玩弄过后却丢在一边…… 我最终还是没有买那些小鸡,不仅因为自己担不起那些生命的重量,更因为他在我心里埋下的善良的种子。 记忆的珍珠依然在时光的蚌壳里越变越美,我知道,最亮的那个光点是已经长大的越变越美的善良的萌芽。 【解析】 试题分析:(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走进新生活”。作文的核心在于“新”。这里的新生活指什么?可以是新的校园,可以是新的环境,可以是接触到的新人,可以是新的思想,可以是新的生活理念……凡是之前未曾经历过的东西,都可以看作是“新”。“走进”是指已经进入这种的生活状态。可以写在这种新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可以写在这种生活中的展望和憧憬,也可以同旧有的生活进行对比,来表达自己的认知。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表现出“新生活”中的魅力和激情,抒写积极健康的人生作文。文章可叙可议,选择最能驾驭的体裁作文。(2)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我记忆中的____ ”。题目中的“我”是叙事的主体,表明文章要用第一人称来写。“记忆中的”表明事件已经发生,说明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补题的内容则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记忆”的内容可以是人、事、物、情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这些内容一定要对自己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或体验,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文题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可拟

(3)俄而雪骤

(4)公欣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表明这一观点。

4.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温暖的劈柴》,回答问题。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2期)

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

2.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散步》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面对母亲与儿子的分歧,作者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庭关系。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你班将召开一次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班会,届时想邀请本校心理咨询室的袁老师参加,班上推荐你去邀请,你会对袁老师这样说:“                                   

(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拟写标语)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设计活动)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

活动二:

(探究材料)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15岁的小明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网吧玩游戏。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他,王大哥则成了好朋友和崇拜的偶像。一天,王大哥突然对他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小明手拿木棍,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致其重伤。

②小刘、小彭、小陈都是某校初三学生,也曾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一次外出游玩时,三人结识了社会青年郑某。郑某通过钱和烟的诱惑,逐渐将他们拉拢成自己的小弟,三人跟随郑某四处游荡,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探究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