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非文学作品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 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

非文学作品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 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是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 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 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 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港督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 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将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 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 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亲王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至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 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中写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引入了关于港督府历史的材料,这样既扩展了新闻的容量,增加了现实的场景历史纵深感,又能让人体会到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B. 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 利亚港湾,意味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C. 从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到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彭定康已经在这里当了二十五任港督。

D.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说明当年英国是从海上侵犯中国并掠走香港 的,今天则是从海上永远的离去,两相映照,意味深长。文章以此举结尾,形象而又深刻地 揭示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意义。

2.请结合新闻内容,说说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3.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

4.假如你是报纸的编辑,由于版面的原因,要对这则新闻进行删减,只能保留一段,你认为应该保留哪一段?请结合新闻的特点说说你选择的原因。

 

1. C 2. 标题包含表层和深层两重含义。一方面,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 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3. 新闻中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 6 月 30 日下午 4 时 30 分到 7 月 1 日 0 时,而本文发表时间是7 月 1 日,仅 10 几个小时之差,这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访经过是真实的,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二是新闻中穿插的史实都是一些真实的材料,三是新闻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 4. 保留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属于新闻的导语,它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则新闻的主要事实: 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意味着香 港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解析】 1.本题用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扩大了覆盖面,为阅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应通过仔细阅读文句,逐项分析、比较、斟酌,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C项表述错误,根据文中“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和“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可以判断。 2.分析标题的妙处,既要看到其表面所指,又要结合文章内容、主旨、背景等,看到其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题目寓意深刻,表面上是指英国“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的离去,实指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历史的彻底结束。“别了”,委婉的语气中略带一丝嘲讽,表达了国人洗刷百年耻辱,扬眉吐气的心情。 3.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仔细阅读这则新闻可知,收回香港主权具体时间是6月 30 日下午4时 30分到7月1日0时,而本文发表时间是7月1日,从时间差可以充分体现新闻的时效性。从新闻中提到的事件、史料可知新闻的真实性。 4.新闻结构包括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据此特定可知,这则新闻的第一段是必须要保留的,这一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能够简明扼要概括新闻的核心事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各一丈为一堵。

1.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力。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与于中庭(漫步)

B.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C. 武卫营    (去)

D. 全其城(终)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除了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中回应了诗题里“招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开展“防止学生沉迷网络”系列活动,你参与其中。

(1)课上,同桌李华精神不振。课后问他,原来是昨晚上网时间过长。你这样劝说他:

(2)为消除部分同学的网瘾,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经典”活动。一位网瘾少年受益匪浅,他准备拟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沉迷网络误学业。请你对出下联。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9月13日,北京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组织新浪、搜狐、网易等北京地区17家重点网站召开会议,针对个别媒体从业人员忽视甚至无视标题与内容的贴切关系,片面追求所谓“精彩”的“标题党”乱象提出批评,并明确网络新闻报道中新闻标题的使用规范和要求。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凤凰网等网站负责人分别就互联网标题乱象治理、网站采取的措施等进行了交流。会上,各网站负责人做出承诺,将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同时把责任落实到人,杜绝“标题党”现象的发生,还网络一片“清朗”空间。

 

查看答案

修改下列语段中有语病的句子。

①“知识守护生命”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的大型公益活动。②这项活动

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③由“潜能”“坚持”“团队”“生命”四部分组成,④是新学

期之初教育部门奉献给全国近4亿多名青少年的一份礼物。⑤专家认为,生命教育是教

育之源,教会学生珍惜生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主旨。

(1)第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