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o lià...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o liàng__________地响。

(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yānɡ qiú__________般的神色。

(3)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chún cuì__________的共产党员。

(4)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 duō bī rén______________

(5)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gè dé qí suǒ______________,终不愿意。

(6)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 huā tuán jǐn cù______________

 

(1)嘹亮 (2)央求 (3)纯粹 (4)咄咄逼人 (5)各得其所 (6)花团锦簇 【解析】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书写。要求读准声母韵母声调,根据语境写出词语。“嘹亮”与声音有关,“嘹”是口字旁。“央”不要写成“怏”,“咄”不要写成“拙”,“簇”不要写出“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3) 《江南逢李龟年》中,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次北固山下》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

请以“那天,如果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综合运用

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留心观察街上的店名,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它们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请你说说下面店名的含义。

①“好又多”(超市名)

②“长寿店”(药店名)

③“文乐书店”(书店名)

(2)开放的海门,吸引了海内外无数宾朋。请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海门。(不超过30个字)

材料一:享有“北上海”美誉的海门,位于长江之畔、黄海之滨,与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隔江相望,拥有长江第一渡——海太汽渡,向西不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苏通大桥。

材料二:清末状元张謇是海门永远的骄傲。他不仅从家乡出发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更把他睿智的目光和开拓的精神留给了海门人民。政治家季方、诗人卞之琳、画家王个簃等都是海门人民的杰出代表。

材料三:海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成了“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手帕

①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②“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③“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④“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   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⑥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⑦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⑧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⑨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⑩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  

(2)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   

(3)你对第⑦段中“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4)请结合冰心《母亲》一诗和本文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______

______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______

考试

______

挥汗如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

B. 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 第⑨段写自己“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主要是父亲告诉“我”,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

D. 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E.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4.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