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汉阳阎忠异之 异:诧异
B. 道遇叛敌 道:在路上
C. 与盟而送之 盟:盟誓,结盟
D. 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义:坚守道义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 何陋之有《陋室铭》)
D.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B.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C.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D.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 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 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 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
(2)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词语解释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2.句子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
4.“闲人”一词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
入 直①
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②坐赐茶。
归到玉堂③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注释)①入直:入宫值班。诗人时任右丞相。②敕使传宣:皇帝派使者传令,召诗人询问国事。③玉堂:指翰林院。
1.本诗写得简约、真挚。“敕使传宣”“_________”“归到玉堂”是直叙其事,“________”是点睛之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__________的心情。
2.请描述“月钩初上紫薇花”一句展现的画面。
经典诗文积累。
(1)默写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唯愿当歌对酒时,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⑤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问来人。
(3)①《水调歌头》中寄寓作者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距离无法隔断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彩虹不只是雨后天晴挂在天空的那道美丽的自然光彩,它还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是心中美好的憧憬,是走出阴霾的阳光,是催人奋发的良剂,是取得成功的欢欣……请以“又见彩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弯弯山路
项丽敏
①小时候多是跟随母亲生活。母亲18岁走上讲台,一直在偏僻的深山坳里教书。二十几户人家,零零散散分布在山头、岭脚。一所旧祠堂隔成两间,小间糊上报纸,做卧房,大间做教室。黑漆漆的没有天花板,因长年欠修漏雨,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的泥坑。校长是母亲,教师也只有母亲一人,十几个学生,分了几个年级,有的年级只有一个学生。
②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很难找到母亲的笑脸。母亲是极严厉的,山里的孩子野惯了,对母亲却不敢有半点违拗。最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样子,这在我是无份的。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叫“生活的压力”,只是不明白,怎么我的母亲就和别人的母亲不一样呢?母亲也有亲切的时候,冬夜里,将被子烘得暖暖的,我爬上床后,母亲替我将被条掖得严严的。她自己睡得极迟,备课,批改作业,缝补衣服……我一觉醒来,昏黄的油灯仍然照着她伏案的背影,闹钟在案头“嘀嗒,嘀嗒”丈量着夜的深寂。
③每天放学后,母亲总要在学校忙活很久,很久,偶尔挤出空闲,才能拿起锄头,到地里种菜。她让我跟着拔草捉虫,有时还要帮着抬粪——不过,那是7岁以后干的活了。天黑下来,别人家屋顶温白的炊烟渐已散尽,母亲就收了锄,回去做饭。母亲晚饭烧的迟,等饭做好后,得把我从趴着的课桌上叫醒了吃饭,下饭的菜很简单,简单得只有一个菜,也看不见什么油水,我迷糊着眼,一边往嘴里拨着饭粒,一边打瞌睡,饭含在嘴里,又趴着睡着了。
④村里人和母亲关系极好,有了新鲜蔬菜,总不忘摘下一把放在我家锅台上,有时根本不知道那菜是谁家送的。腊月初,村里早早杀猪的人家吃晚饭时,主妇便跑过来,捣灭母亲刚点着的锅洞,拉我们去吃饭,母亲再三谢辞,主妇可就不高兴了:“老师可是看不起我家,嫌邋遢(邋遢(lāta):不洁净)?”我在一旁虽不敢做声,心里可着急了,真怕主妇生气而去。母亲终于还是解下了围裙,路上告诫我:可不许自己夹菜,碗里有什么就吃什么。还没进主妇家的门,便闻着浓浓的肉香了。我规规矩矩地坐在一侧,小声地吞着馋涎,眼睛偷偷瞄着油汪汪的红烧肉,巴望着好心的主妇快些儿夹给我……
⑤周末,中午放学后,母亲便将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头,我则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母亲身后。这一路回家,要翻过一座山岭,过一条河渡,然后,是左一弯右一弯荒僻的山路。
⑥我喜欢初夏时节的山路,路被树阴遮着。树丛间开满了野花——蔷薇、金银花、栀子花……母亲偏爱那香白的栀子花,停下担子,掐一大把让我捧着,知了是夏天的精灵,此起彼伏的叫声连成一片阔阔的海——海面上跳跃着鸟儿清脆的对唱。此时,母亲的心情难得的轻松,我更是疯魔起来,尖着嗓子,快活地大声锐叫着——直叫得路边的知了都禁了声。
⑦下到岭脚,便踩着细软的沙石河滩,一条白苍苍的大河,缓缓地从远山流向远山。河畔丛生着的芦苇随风摇曳。竹篷船就泊在芦苇丛中。艄公是一位60开外的老人,船上还有一个女孩,十四五岁的样子,是老人收养的孤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条粗长的麻花辫子,每当她弯下腰时,辫子就会滑到胸前,女孩拾起辫梢轻巧巧地往后一甩——辫子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又轻巧巧落在背上。我看得迷了,不觉中也学起她的姿态——只是我的头发齐着耳根,甩出来一团乱发纷飞。
⑧上了岸,母亲重又挑起沉甸甸的担子,我拖着酸胀的小腿,耷拉(耷拉:一种状态,松弛地下垂)着倦怠的眼皮,真想一闭眼再睁开就到了家门口。这总也转不完的、相似的弯弯山路,什么时侯,才能见到我的小村庄?
⑨这样走走停停,到村口时,远远的,便见着我家矮矮的屋顶上,一缕淡蓝淡蓝的炊烟,那是我的小脚奶奶升起的炊烟。
(选自《21世纪年度散文选2011散文》,有改动)
1.阅读文章,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内容,仿照示例填空。
母亲对我亲切又严厉 (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和村人关系极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1)闹钟在案头“嘀嗒,嘀嗒”丈量着夜的深寂。
(2)眼睛偷偷瞄着油汪汪的红烧肉,巴望着好心的主妇快些儿夹给我……
3.结合全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所旧祠堂隔成两间,小间糊上报纸,做卧房,大间做教室。黑漆漆的没有天花板,因长年欠修漏雨,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的泥坑。
4.本文标题是“山路弯弯”,但前半部分却用了很多笔墨写母亲在学校和到乡亲家里做客,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题?请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