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名著《呼兰河传》,完成小题。 A的眼睛流出眼泪来,说:“请老太爷帮帮忙,我成...

阅读名著《呼兰河传》,完成小题。

A的眼睛流出眼泪来,说:“请老太爷帮帮忙,我成家了,现下她们就在磨房里呢!她们没有地方住。”我听到了这里,就赶快抢住了,向B说:“那磨房里冷呵!炕沿上的瓦盆都冻裂了”“那炕上还睡着一个小孩呢!”B答应了让他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A一听,连忙就站起来了,说:“道谢,道谢。”一边说着,一边戴起狗皮帽子来,眼泪汪汪的就走了。A刚一走出屋去,B回头就跟我说:“你这孩子当人面不好多说话的。”我那时也不过六七岁,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我问着B:“为什么不准说,为什么不准说?”  B说:“你没看A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吗?A难为情了。”

1.选段中的人物“A” 指的是谁?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故事情节。

3.在“我”的成长历程中,“B”是我的第一位人生导师,结合文段内容,谈谈我从“B”身上受到了哪些人生的教育?

 

① 冯歪嘴子②祖父借给冯歪嘴子房子居住,帮其渡过难关。③通过“祖父答应了让他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我”从祖父身上学到了要与人为善、宽厚待人。(1分) 通过祖父教育我“你这孩子当人面不好多说话的” “你没看冯歪嘴子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吗?冯歪嘴子难为情了”,“我”明白了说话要注意分寸,要尊重别人,不要让别人难堪。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选自《颜斶说齐王》)

(注释)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展禽,鲁国人,又称柳下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含义。

(1)王之甚矣

(2)时时而

(3)王前为

(4)王岔然作色曰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甲文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目的是让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颜斶劝谏齐宣王的目的是让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赏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呼兰河传》回答下面问题。

(1)有二伯性情古怪,请列举至少两件事。

(2)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上面描写的这个人是谁,读完整篇小说,她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能辜负老师们殷勤地期望。

B. 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 观看日出时,不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以免不要灼伤眼睛。

D. 未来世界的竞争决不仅仅是顶尖人才的竞争,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是儒家经典之一。

B. 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C.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D.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