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皆朝于齐。此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选自《颜斶说齐王》)

(注释)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展禽,鲁国人,又称柳下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含义。

(1)王之甚矣

(2)时时而

(3)王前为

(4)王岔然作色曰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甲文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目的是让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颜斶劝谏齐宣王的目的是让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1. (1)积弊(2)偶然、间断(3)尊重(4)更加愤怒 2. (1)大臣里面能够直接指出国王错误的人,获得最高的奖赏。(2)由此看来,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珍贵! 3. (1)虚心纳谏,强盛国家 (2)礼贤下士,尊重士人。 4. 答案示例:甲文旁敲侧击,乙文直言不讳,我赞同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直截了当,效率很高,第一种则浪费时间。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趋”:尊重。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岔”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愤怒”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刺”:指责。“上”:上等。“是”:此。“曾”:还、竟然。还有“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 3.题干问两文劝谏的动机。属于文言文要点的归纳概括。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目的可从让威王虚心纳谏,强盛国家的角度作答。颜斶劝谏齐宣王的目的可从让其礼贤下士,尊重士人的角度作答。 4.一问,甲、乙两文劝谏的方式。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甲乙两文可分别从旁敲侧击和直言不讳的角度作答。二问,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赞同哪一种劝谏方式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依据。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赏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呼兰河传》回答下面问题。

(1)有二伯性情古怪,请列举至少两件事。

(2)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上面描写的这个人是谁,读完整篇小说,她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能辜负老师们殷勤地期望。

B. 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 观看日出时,不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以免不要灼伤眼睛。

D. 未来世界的竞争决不仅仅是顶尖人才的竞争,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是儒家经典之一。

B. 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C.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D.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查看答案

在下列个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见欢》

(2)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晏殊《____________

(4)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岳阳楼记》

(5)自康乐以来,_________ 。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6)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7) 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故逐之。左丘明《左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