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斑马线上的风景
说起斑马线,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酷似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近期以来,全国范围内都开展了一场“礼让斑马线”的主题活动。其实,斑马线不仅是行人的一条“生命线”,还是城市中一道“风景线”。
动力机器的发明让曾经辉煌一时的四轮马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火车和汽车的出现使速度的提升突飞猛进,并迎来了一场极其深刻的交通革命。然而,汽车文明却让城市交通变得异常拥堵,如何指示行人穿越道路就变得日益迫切。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南部伯克郡斯劳镇诞生了。
斑马线又称人行横道线,它规范了人与车的通行关系。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其作用就是引导行人安全穿越马路。在茫茫车海中,法律法规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只能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看来,斑马线在指引行人和车辆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尽管设置斑马线的意义非凡,但是斑马线的外观却十分简单朴素,看上去就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斑马线的最小宽度为3米,可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也不是随性画出来的。按照斑马线标志标线设置规范,每条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
关于斑马线的设置也是很有讲究的。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等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次干路及支路上大型公共建筑、卖场超市、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地铁站出口等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三是路侧有出入口或人流集中区域以及高峰小时横穿道路人流量大的路段。
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斑马线的作用,一些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一些城市推出的彩色斑马线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彩色斑马线可以采用彩色沥青路面,也可以采用胶带式粘贴。 与传统的白色条纹斑马线相比,彩色斑马线视觉效果醒目,不但能保护行人,而且可以减少行驶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制动距离。
有些城市试行的3D立体斑马线,则通过白、蓝、黄三种颜色的搭配,突出了斑马线的立体感,因此可以更好地警示车辆驾驶人注意前方让行。而且,立体斑马线在白天和夜间都具有立体效果。
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过马路已经成为了一个安全隐患,所以有的城市推出闪灯斑马线。原来,交通管理部门在斑马线上安装了多条醒目的灯带,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可以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这种可变红、变绿的斑马线,无疑为“低头族”提供了有效的警示。
设置斑马线的意义在于保护行人,然而,许多时候人们走在斑马线上会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由于机动车常与行人争抢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全国近3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在这些事故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所导致的事故占到了90%。此时,斑马线这条“安全线”就会沦落为一条“生死线”。
近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礼让斑马线”活动无疑恰逢其时,这有助于破解斑马线上的“安全之困”,极大地提升全社会交通文明意识。斑马线就像是无声的语言,一方面提醒机动车减速让行,另一方面又提醒行人要走好斑马线上的每一步。
1.“斑马线上的‘风景’”中的“风景”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从外观上看,斑马线有哪几种?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4.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属引凄异
②略无阙处
③互相轩邈
④横柯上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甲)文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写江水流势湍急,(乙)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感情不一,说说具体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3.“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文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蒲柳人家》中的一丈青大娘和右图漫画中的老奶奶一样,事事为孙子着想。请观察漫画,完成下面两道题。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
(2)如果你是漫画中的孩子,你将会怎样对奶奶说?
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李白《___________》)
(3)忽闻歌古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______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5)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7)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_________________,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8)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_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0)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下列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我国面向公众的科普工作已经走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历程。②近年来,更是把科普工作作为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的关键。③目前,我国科普工作已经形成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广泛支持。
第____句是病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句是病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