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

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

 

范文: 读懂担当 有人说,当今人们缺乏担当精神,人情越发冷漠。这种看法过于片面。因为,在这个社会上,有那么多默默担当的人,不同年龄阶段,却同样温暖着周围的人,也令我读懂了担当。 患病同学无法行走,年仅10岁的少年张运昌用弱小的身体,背着患病同学上下楼、去学校。这一背就是两年,风雨无阻,一步一步踏出默默担当的道路。他的行为令我敬佩不已,也让我读懂了:担当,即使年龄幼小,也可以做到。 90后女村医张琼仙,舍弃医院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海拔1300米的麒麟村卫生室,为村民看病出诊。村民散居,山路难行,她却收费低廉,只为村民需要,她无愧于村民心中的好医生的称号。从她的身上,我读懂了,担当是不为名利的付出。 在西非马里,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维和部队的营区。在这危难的紧急时刻,正在执勤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警示后防部队隐蔽。同时,他本可以安全撤离现场,却用生命的最后37秒换回了所有战友的平安。从他的身上,我读懂了担当的内涵:身肩责任,舍己救人。 重庆一处山体发生泥石流,一个84岁的过路村民被埋压,一位消防官兵徒手刨土救人,虽然指甲磨烂,鲜血不止,然而这位消防官兵只想着早一些将老人救出。他被人们誉为“刨土哥”。从他的身上,我读懂了:担当是将受难的人视为亲人的救助。 十五年前,有两位残疾老人贾海霞、贾文其,一个双目失明,一个没有双臂,他们在50多亩的河滩上种树。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将绿意种遍河滩。身体的残疾没有阻挡他们为民造福的愿望,他们一起谱写了新时代担当的篇章。两位老人的事迹让我懂得了:担当是多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 57岁的环卫工周刚为在雨中执勤的武警战士撑伞,他只是腼腆地说:“不想战士浇着。”多么简单朴实的想法,多么温暖人心的举动。勤劳淳朴的环卫工撑起的不仅是一方晴朗的天空,更是一份从容和美丽。一个不起眼的举动令我读懂了:担当可以从一件小事做起。 还有很多敢于担当的事例,不胜枚举。 他们,小到10岁少年,大到将近60岁的老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为了出名,他们都在自己的生活轨迹里默默地担当着,诠释着“担当”的真谛! 【解析】 这是半命题作文,“读懂”是一个动补式的动词,“读”得怎么样,“懂”了。细品一下,就会感到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读懂对象”的理解。①“读懂对象”是个第二人称单数的代词,不能扩大为“你们”或“他们”“自己”之类。②“读懂对象”可指具体的人或物,也可指抽象的东西。具体的“人”指自己身边的人(亲人、朋友等)、当代的人(球星、歌星、影星、运动员、时代的风云人物等)、现代的人(鲁迅、李叔同、曾国藩、谭嗣同、孙中山等)、古代的人(孔子、庄子、曹操、诸葛亮、嵇康、岳飞、郑板桥等)、外国的人(凡高、贝多芬、伦勃朗、李斯特、莫扎特等)等,具体的“物”指小屋、一条河、一座山(如《泰山赋》中读出泰山的公正阅世,刚正不阿),一句诗、一首诗、一本具体的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抽象的东西指某种好的品质(诚信等)、某种处世态度(如寂寞等)、酸甜苦辣的生活等。题目参考:我读懂了爱;我读懂了你; 读懂了离别。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

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释)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茅茨:茅草屋顶。烟暝:烟雨迷蒙。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了一个多雨的“春日”,作者是用浮云带雨、田水如镜、客衣沾湿等典型景物来表现。

B. 诗中“客衣湿”所呼应的一联是“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C. 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日桃花含苞欲放的神态,点染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D. 尾联描绘了一幅绚丽、喧闹的田园图景,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田园生活的闲适情怀。

2.下面选项中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景中含情    B. 视觉、触觉相结合    C. 比喻、拟人    D. 动静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记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对其知友州里②。(唯)③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④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⑤。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⑥。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

(注释)①旷日:空费时日。   ②州里:邻里。     ③唯:语气助词,无实意。   ④恶:不好。⑤无从:没有办法。    ⑥疾耕:努力耕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无与为乐者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甲)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市 _____         (2)然 _____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6.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风雨荷塘

厉彦林

(1)凡到过济南的人,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在这座垂柳含烟的北方古城,处处留有荷花的印记。唐宋时,大明湖就曾被称之为“莲子湖”,其因就是当年城北十里荷塘的自然风貌。每当看到荷花,尤其是在异乡,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清代诗人刘风诰赞誉济南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由此,我的眼前也就会慢慢浮现出那一方弥漫着荷香的池塘。

(2)那是一个夏季的黎明。雨丝很密,很细,很匀,很柔,轻轻地吻着我的脸、我的手,脆生生、甜润润、凉爽爽的……

(3)我踏着寂静弯曲的石径,不知不觉来到雨幕笼罩的荷塘。远远望去,绿柳丛中躲藏着一幢新房,白墙、红瓦、尖顶,犹如安徒生童话里的风景。白屋,绿浪,粉荷,黄篱……组合得格外协调、自然而柔和。近处,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撑起或深蓝或草绿或嫩黄的伞盖,细雨落上去,如蚕食桑叶,若石击深潭……每一柄荷叶都像一把神奇的乐器,弹奏悠远清脆而让人沉醉的音响。

(4)滴翠的荷叶,落上雨丝,若打了蜡一般,油光闪亮的,迎光处澈明,背光处微暗,错错落落地遮住了整个荷塘。一滴滴雨丝刚栖落荷叶尖,瞬间又收缩为小水珠,潺潺滑下叶中央,密密匝匝的,一会儿凝成晶莹的大水珠,滚动着,磨蹭着,嬉闹着。调皮的风把叶子弄翻,水珠或跳上另一片叶子,或一个跟头跌进荷塘里。

(5)荷花更是光亮亮、鲜嫩嫩的,高高矮矮,肥肥瘦瘦,浓浓淡淡,或停或动,或尖或圆,或半开或怒放……有的牙雕般晶莹,有的白玉般剔透,有的玛瑙般绯红。

(6)雨中的神态更是各异,如成群的仙女在洗浴,或抿嘴羞涩,或笑脸半藏,或聚首细语……恰如一幅幅巧夺天工的水粉画,一首首意境朦胧的抒情诗。

(7)我的脚步惊飞了一只被雨淋湿了翅膀的小鸟,几滴水珠溅在我的衣衫上。树丛中,荷叶间,几只不知名的鸟虫在轻轻地叫着,不知在觅友交谈,还是在寻找食物?

(8)一切生命在这神秘的荷塘,在这绵绵的雨雾里,萌发出一种难以言尽的渴求,或是期许。我心净如镜,任雨丝洗濯我的衣衫和我的视野,任荷风吹拂我的记忆和我的思绪。

(9)不知不觉,我敬仰起荷花来啦,雨中的荷花你遮我、我护你,你搀我、我抚你,抓住季节吐叶展蕾,忙活自己的事;虽然屡遭风雨,仍相亲相爱,交臂挽手,盘根结节,紧紧抓住脚下这深深的淤泥,展露同一家族令人销魂的形体。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荷,在大自然里重塑自己……

(10)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神奇而浪漫的荷塘之上溅起一片云,一片烟,一片雾,一片梦。

(11)黎明的荷塘气象万千,朦朦胧胧,虚虚实实,奇奇幻幻……

(12)在我的眼里,这就是济南——因了荷塘,雅得别致;也因了荷塘,不惧风雨……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荷花更是光亮亮、鲜嫩嫩的,高高矮矮,肥肥瘦瘦,浓浓淡淡,或停或动,或尖或圆,或半开或怒放……有的牙雕般晶莹,有的白玉般剔透,有的玛瑙般绯红。

(2)荷花在雨中的神态更是各异,如成群的仙女在洗浴,或抿嘴羞涩,或笑脸半藏,或聚首细语……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文章由远及近,多感官描绘了风雨中的荷塘:

(1)视觉:远望绿柳新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觉:近听雨落荷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嗅觉:轻嗅缕缕荷香,飘逸空灵。雨与风,光与影,声与色,互相交错,彼此交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3.结合全文, 说一说“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荷,在大自然里重塑自己……”,你觉着“我”要把自己重塑成怎样?

4.仔细品读文章开头与结尾,本文除了表达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精神的赞美,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陆地上的淡水污染日益严重,合乎卫生要求的地下含水层已非常少见。人类的淡水用量愈来愈多,因而污染淡水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会不会有一天,地球表面的可饮用水会比酒还贵重?海洋曾被认为辽阔无比,拥有不可穷尽的更新能力,可今天它也被污染了。

材料二: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

材料三: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

材料四: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四氯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1)从上述材料,我们发现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请根据材料概括出威胁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至少写出四种)?

(2)针对如今愈演愈烈的各种环境问题,请你提出两条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3)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他们继续爬山。下一个施邛崃山脉,又损失了许多人马。接着他们过美丽的梦笔山、打鼓山,有损失了不少人。最后在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他们进入了四川西北的富饶的毛尔盖地区。同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他们在这里停下来做长期的休整,对损失作了估计,重整了队伍。

(1)这段文字出自美国作家斯诺的纪实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中的他们是指红军,反映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诺拍摄了大量的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例如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