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 陈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

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

陈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30日第4版,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故宫文物走红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 文化要(讲究)创新和创造。 2.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 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文化最讲求创新、创造),;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论点(用郑板桥开创“板桥体”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俗语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文化需要创新、创造或文化需要推陈出新。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首尾以及文章内容可知,这篇文章探讨的是文化创新的话题,所以概括中心论点为:文化要创新和创造。 2.本题考查开头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写出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看位置,开头段往往是引出中心论点(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据此即可解答。本文第一段列举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人们的目光,引出了中心论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思路的问题,需要阅读语段,分清楚层次结构,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词串联概括解答即可。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知,此段先提出了本段的观点——文化最讲求创新、创造,然后举郑板桥开创“板桥体”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俗语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文化需要推陈出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①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②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首句中的“复”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与赏析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明年,改知河南,命未下而寝疾矣。提举崇福宫,以疾表求致仕曰:“臣本无宿疾,医者用术乖方,妄投汤剂,率任情意,差之指下,祸延四支。一身之微,固无足恤,奈九族之托何!”盖以身疾谕朝政也

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①,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

(注)革: 通“亟”,病情危急

1.选出与“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扶苏以数谏故    D. 盖以身疾谕朝政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程戡以宣徽使的身份任延州通判。吕诲认为宣徽使位高权重,不是程戡应当担任的。

B. 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所言大都是别人难以言说的内容。

C. 虽然已身患疾病,但是吕诲仍然上表要求继续为官,认为自己没有旧病,是医生医治不得当才导致祸延四肢。

D. 吕诲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勉励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诲其过

②兖国公主其夫  

提举崇福宫  

④更有以见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查看答案

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何涛道:“不瞒押司说,是贵县东溪村晁保正为首。更有六名从贼,不识姓名,烦乞用心。”A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心内自慌,……A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更待甚么!” 

①选文中A是《水浒传》中哪位人物?选文表现了该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A是指____,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

②请概括出该选文的故事情节,这一情节又为后面发生的哪个故事情节埋好伏笔?

选文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伏笔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B. 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回忆了儿时的许多生活片段,如阿长买《山海经》,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父亲传授雪中捕鸟的方法等。

C. 武松被发配孟州时得施恩厚待,故知恩图报帮其夺回快活林,还打得蒋门神求饶,但这也为蒋门神、张都监设计陷害武松埋下了伏笔。

D. 格列佛为利立浦特国王立下了大功,但后来他用可耻手段扑灭寝宫大火。因此得罪了皇帝,皇帝坚持要将他砍头。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一项是   (       )

A. 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古诗句中“衡阳雁去无留意”的阳应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B. 《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称鲁国为“我”,是因为《左传》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C.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子”等,尊称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有“令、尊、仁”。

D.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