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单细胞生物“科学家” 柳 静 ①人类被称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命体,具...

现代文阅读

单细胞生物“科学家”

柳 静

①人类被称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命体,具有强大的思考与设计能力。但是你知道吗?地球上竟然有一种单细胞生物的智商远远超越了科学家们的预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只是一团毫不起眼的黏糊物——黏菌,一种已经存在了几亿年之久的真核生物。

②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黏菌的避光性,以光点模拟日本地形图,然后在地形图上对应东京几处重要地铁站的地方放置食物。结果发现,黏菌能以最省时和最科学的铺展路径取得这些食物,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网络!而这个逐渐形成的网络,竟和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黏菌用短短的26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群顶尖工程师花几十年才完成的事情。

③那么,这一团黏菌既没有大脑,又没有神经元,怎么会具有如此强大的设计能力呢?这一切要从黏菌的生物性说起。黏菌为了寻找食物,会先向四面八方延展,定位所有食物位置后,它们便会收缩回来,继而形成一个高效率的传输网络将食物联结起来。如此一来,它便能自由自在地通过这些网络来吸收食物的养分,而这些网络的架构也不会太复杂,否则会消耗黏菌太多的能量。

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单细胞生物“科学家”的身上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呢。

⑤首先是风险评估能力。在实验中,若通往某个食物源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很有可能因发生意外而中断。因此,黏菌会在主要路线旁建立次要路线,以备不时之需,达到了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完美平衡。

⑥其次是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每隔一段时间便会给黏菌一些外在刺激,例如吹风或光照,使黏菌的生长受挫。持续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会突然中断这些刺激。而此时的黏菌如同有了记忆一般,会在原本应该出现刺激的时间点减缓生长速度,仿佛能够预测刺激的到来,并以减缓生长速度减少自己受到的损伤。

⑦最后,黏菌是靠每个细胞自动自发地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并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这套独特的资讯处理方式,不同于电脑或人类的大脑,它是用单一的中央处理器来思考并整理资讯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发现即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电脑和网络形态。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黏菌的避光性,以光点模拟日本地形图,黏菌利用光点很快的寻找到食物。

B. 黏菌为了寻找食物,会先向四面八方延展,定位所有食物位置。

C. 黏菌的能量无穷无尽,所以才能完成顶尖工程师花几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

D. 而此时的黏菌如同有了记忆一般,会在原本应该出现刺激的时间点加快生长速度。

2.对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黏菌用短短的26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群顶尖工程师花几十年才完成的事情。

A. 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黏菌获取食物时间之快捷。

B. 作比较,突出说明了黏菌为获取食物而组建网络的功夫大大优于顶尖工程师。

C. 举例子,列举顶尖工程师的事例真实、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黏菌是当之为愧的“科学家”。

D. 列数字和作比较,准确强调了黏菌在获取食物方面大大优于顶尖人类。

3.第⑤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 B 2. D 3. 不能删去。“很有可能”表猜测,不肯定。如果删去,就表示一定会发生意外而中断,这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黏菌利用通过建构网络找到食物;C. 黏菌的能量有限;D.减缓生长速度。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来分析其作用。“26个小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整个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这句话把黏菌寻找食物的时间与工程师完成任务的时间进行比较,鲜明地突出了黏菌具有惊人的设计能力这一特点。故选D。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后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很有可能”表示这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并不一定是事实,删去后过于绝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项羽本纪(节选)

[西汉]司马迁

于是项王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弟子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被十余创。

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非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释) ①舣:使船靠岸。 ②籍:项羽的字。 ③赐:赠。 ④面之:指吕马童转过脸来,面对项王。⑤吾为若德:我送你个人情。意为让你得我的头,好去讨封赏。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王曰                  谓:对……说

B. 纵江东父兄怜而我        王:做王或让……做王

C. 见汉骑司马              顾:回头看

D. 非故人乎                若:如果

2.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

A.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 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C. 以衾拥覆,久而和。

D. 家祭无忘告

3.下列句子与“以赐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B. 孔子云: “何陋之有?”(《陋室铭》)

C.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D. 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最后用自杀来诠释什么叫“威武不能屈”。

B. 战败无颜见江东父兄,羞愤自杀,是他气节的表现。

C. 项羽用“死”的形式来面对吕马童,足见他是大丈夫。

D. 项羽刚愎自用,不听乌江亭长的话,否则就能冲破重围。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若非故人乎?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树上一个老鸦巢。 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 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1.下列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

《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罗贯中  鲁智深到大相国寺管菜园,却与几个混混打得火热,揭示了他的不可救药。

B. 施耐庵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意在想向混混们示威,以使自己在此立住脚跟,说明他很虚荣。

C. 罗贯中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也体现了他拘于出家人不理红尘事这一说法的小格,是一种伪豪爽。

D. 施耐庵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展示他有万夫不当之勇,武艺高强,为下文结识林冲做铺垫。

2.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有120回。

B. 《水浒传》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C. 大闹野猪林的好汉是花和尚鲁智深。

D. 《水浒传》中,夫妻搭档很多,像王英、顾大嫂一家;张青、扈三娘一家。

 

查看答案

青岛上合峰会圆满结束后,你们学校计划发起同学们参加“走进社会,争当文明小市民”活动。请你为学校写一份倡议书。

 

查看答案

一天,放学后你刚收拾好要回家,这时你的同学小A急匆匆跑过来对你说;“嗨,小B,今天你再帮我打扫卫生吧,否则我看比赛要晚了!”面对同学一次次不合理的要求,你应该怎样说?写出你的答案。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默写。

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武陵春》)

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⑥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⑧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  (余光中《乡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