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邻居阿麻》,完成小题。 邻居阿麻 ①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副样...

阅读《邻居阿麻》,完成小题。

邻居阿麻

①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副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跛,背驼。因为这副尊容,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②单身汉有空闲,管闲事管到了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噗”的一声,将炭窑冲得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家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我们高兴得直翻跟斗。正当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钳住我:“看我不告诉你们爷娘!”回家后,我们都挨到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

③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痒。”这时,阿麻便要追击,我们“哗”的一声跑散,望着他一跛一跛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⑤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外出的必经之路,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桥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将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好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拣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个小木船,干起了摆渡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的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1角,后来竟然涨价到了4角。阿麻“发”了,腰包胀鼓鼓,有人骂他“黑良心,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⑥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在小河里。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羁的小河。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⑦小桥落成的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⑧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2000响的鞭炮响过以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桥,念念不忘小镇的人们。”镇长的眼圈红了,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⑨不知是哪个能工巧匠,雕了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1.那时的孩子们和大人们为什么不喜欢阿麻?请分别简要概括原因。

孩子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3.有人骂阿麻“黑良心,赚昧心钱”,阿麻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反而“默默地忍受了”?

4.你怎样理解第⑨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5.作者为了塑造阿麻这个人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 孩子们:①阿麻外貌丑陋不讨人喜欢; ②阿麻不体谅、不了解孩子们的顽皮和恶作剧。 大人们:因为阿麻占河口收“买路钱”,得罪了大伙,是个死皮赖脸赚昧心钱的主儿。 2. 承上启下,承上:表现小孩对他的态度,启下:表现大人对他的态度。同时,设悬念,吸引读者思考人们不喜欢他的原因(为下文展现人们不喜欢他的原因作铺垫)。 3. 体现了他心地善良、气量大,反衬突出他以后善举的伟大。 4. 阿麻活着未看到人们安全地走在桥上过河,但这个雕像完成了阿麻生前的愿望,两个“目送着”起强调作用,突出了阿麻的心愿与贡献,使阿麻的形象更高大。 5. 欲扬先抑。使文章有悬念、有起伏,在真相大白后使阿麻的形象陡然高大起来。 【解析】 1.学会从文中找出信息,总结出依据。如丑陋,可分析第段的“脸麻,腿跛,背驼”等句。不体谅、不了解孩子们的顽皮和恶作剧,可分析第2、3两段的内容。大人们当时不理解阿麻的做法(占河口收“买路钱”),误会了阿麻。找出人们对阿麻的误解也就找到了答案。主要分析第5段的内容。 2.“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这句话独立成段,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明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小孩对他的态度,开启下文的大人对他的态度。同时,还有为下文设悬念的作用。 3.这是一种局部衬托的手法。有人骂阿麻“黑良心,赚昧心钱”,阿麻不为自己辩解,反而“默默地忍受了”,这是用别人对他的不理解甚至侮辱,来反衬他以后善举的伟大。很好地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气量大的好人形象。 4.“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往往文章的最后部分有卒章显志的作用。“雕了阿麻的半身石像”这是人们对阿麻的怀念与赞美。这个雕像完成了阿麻生没有在前看到人们安全地走在桥上过河的愿望,突出了阿麻的心愿与贡献。 5.文章前半部分是写人们对阿麻的误解,到后来人们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从结构上说,使文章有悬念、有起伏。同时塑造了具有更美好心灵的阿麻的形象。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铜仁市某中学某班开展“我爱祖国”主题班会活动,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搜集的材料。

材料一: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动漫作品,放在视频分享网站B站后引发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其中的经典台词“每一个兔子都有大国梦”不胫而走,“幸福并感激着”“此生无悔入华夏”“厉害了我的国”……弹幕上“泪目”刷屏。凭借弹幕这种看似“众声喧哗”的方式,青年人在网络上大声表达正能量。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小粉红”(网络爱国青年)“小青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群体蓬勃兴起,他们“肤白貌美三观正,爱国也要‘萌萌哒’”。

材料三:美国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效忠宣誓”,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及效忠所代表之共和国。在演奏国歌或面对国旗时,他们会做出用右手按心口的“效忠宣誓”的标准姿势。近50万辆校车上播放最多的歌曲是《上帝保佑美国》《美丽的美利坚》。对于成年人,多数节庆活动都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10个联邦法定假日中8个与此相关;各种盛大集会,体育賽事等开场前必唱美国国歌;好莱坞出品了大量的“主旋律”电影……

(1)请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写出一条你的探究结果。

(2)在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材料三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一条。

(3)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请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具体表达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在下列横线上,规范、工整地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句子。

(1)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描写了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并将“迁客骚人”的情怀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抒发了作者的旷达情怀和政治抱负。

B.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的态度变化,揭示了金钱社会中冷酷的人际关系。

C. 《故乡》一文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贫困、衰败的现实,表达了改造社会的愿望。文中的“我”就是鲁迅。

D. 《怀疑与学问》中论述“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英国的雨果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

B.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C.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D. 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