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象牙刀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象牙刀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惦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刺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闺女说,一千。

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

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本文情节一波三折,找出三处主要的波折,并分析其作用

2.选文在人物刻画方面采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下面语句。

(1)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

(2)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4.请结合文本赏析题目“象牙刀”的妙处。

 

1. ①波折一:画匠年老,满心希望徒弟精益求精,但徒弟决心放弃这个手艺,这令画匠很失望。②波折二:顾客认为画匠的工艺品是“堆泥巴”,这让画匠很生气。这显现了传统手工艺价值无法得到公正认识的现实。③波折三: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使画匠看到了希望,画匠将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 小伙子和他父亲的对比,突出了父亲对艺术的无知和小伙子对传统艺术的痴迷。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也揭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及其传承需要重新认识的主题。画匠和对小伙子父亲的态度和对小伙子态度的对比,表现了画匠认可小伙子作传承人。 3. (1)这是环境描写,用“空寂寂”“冷”表现了画匠对徒弟不再学传统手艺的失望,也表现了他对传统手艺难以传承的现状的担忧。 (2)这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画匠对象牙刀的爱惜,对传统手艺的重视。 4.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②作为一个重要的线索贯穿全文,它串联出了一系列的人和事;③揭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及其传承需要重新认识的主题;④形态各异、功能齐全、历经传承的“象牙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能激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写作手法——一波三折。所谓一波三折,指的是在叙事中,运用顺势和递势的巧妙安排,作用是使故事情节波澜迭起,增强故事的戏剧性,使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梳理小说情节,可知波折有三:第1、2、3段, “娃,你得练画呀”“师父,我想去打工”,写画匠年老,满心希望徒弟精益求精,但徒弟决心放弃这个手艺;第18、19、20段, “这堆小玩意”“这堆泥巴”,写顾客认为画匠的工艺品是“堆泥巴”,这让画匠很生气;第17段到最后, “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 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写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使画匠看到了希望,画匠将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 2.本题考查把握对比手法的能力。对比,是把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同一篇文章里,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突出主题。小说结尾,“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小伙子和他父亲对泥塑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对艺术的无知和小伙子对传统艺术的痴迷;通读全文,文章开头 “师父,我想去打工”,写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和结尾 “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表现出的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小说结尾,“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写画匠对小伙子父亲的态度,和“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表现出的对小伙子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画匠对小伙子的认可,终于找到了传承人。答题模式:……和……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主题),表达 (赞美、批判、暗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是环境描写句还是人物描写句;其次结合句子的这一特点及内容分析句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1)由“遍野的石头和冷风”不难判断出属于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交代季节或天气情况,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生存状况、为下文作铺垫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语言环境分析,此处环境描写,描写风的“冷”和山的“空”、荒凉的“石头”,结合上下文中写“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俩人都不语”,可见烘托出画匠对徒弟不再学传统手艺的失望, 结合“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可见表现了他对传统手艺难以传承的现状的失望和担忧。(2) “小心翼翼地……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 一件一件摆在……,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可见是对画匠动作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即细小的情节,多与动作、心理、肖像、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结合,作用有: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等。对画匠动作上的细节描写,凸显了画匠对象牙刀的爱惜,再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传统手艺的重视。 4.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象牙刀”, 以此为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设置了悬念;贯穿文章始终,所有人物叙事都是围绕它展开,因此又是小说的线索;象牙刀象征着传统工艺,小说结尾把它交给了小伙子,象征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另外,文中对象牙刀形态、功能的细致刻画和介绍,突出其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价值,以此激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原文韩少功,有改动)

1.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 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C. 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D. 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

2.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 “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C. “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D. “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3.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西游记》能成为经典的原因。(至少说出两个)

 

查看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外人道也

B. 颜回/铺毡

C. 回之/醉翁之

D. 丘之得也/马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回 来 家 贫 居 卑 胡 不 仕 乎

3.选文中的颜回有什么好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十余岁________

(2)不亦________

(3)沙为坎穴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介绍广东省地形的主要特点。(25字以内

广东省北部是由南岭为主构成的山地地区,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东部、西部皆以丘陵为主。南部多为平原地区,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方甘草合剂是止咳中成药,它的主要成分是甘草八角茴香油,甘油,浓氨溶液等配制而成的。(去掉“配制而成的)

B. 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今年11月国内油价迎来2014年12月以来最大单次降幅油价至少下调0.5%左右。(“左右”去掉)

C.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把“无时无刻不”改为“时时刻刻都”)

D. 对《爱迪生救妈妈》等选文出现的一些争议,人教社表示,在编写新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听取广泛意见,分专题审查。(把“广泛”移到“听取”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