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照相的故事
许震
回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姑姑的一双儿女都会照相,一个在陈集公社开照相馆,一个在高集公社开门市。那时候,能开照相馆的可不是等闲之辈。相片在当时是个稀罕物,能照个全家福的绝对是小康人家。
表哥表姐到我家走亲戚的时候,常常带着照相机,借看望我父母的机会,顺便给姥娘门上的亲朋好友照个相。红布一蒙,黑里透红,站好别动,一分钟就成。表哥表姐把自己的头盖在红布里,调好照相机,然后再把头从红布里抽出来,右手扬起,左手握住气棒一类的东西,说道:“往这里看!靠左一点,向右一点,收住下巴,抬抬头,笑一笑!”随着“滋”的一声响,人像定格,照片就照好了。
我家不算大的院子仿佛成了集市,村里的男男女女常常在这个时候到我家串门,有照相的,有看照相的,有赠茶水、嗑瓜子的,也有不少借机相亲的。我父母拿出瓜子、糖果和茶水招待他们,他们喝着茶水,嗑着瓜子,聊着天,有说有笑。母亲从里帘屋内进进出出,一会儿去端糖果,一会儿去倒茶水。平时脾气暴躁的父亲见谁几乎都要打招呼,给人家敬烟,让人家进屋喝茶水或者嗑瓜子,跟人家说中午或者晚上别走了,有现成的肴盅,坐下来一些喝酒。这些来的村人,有的摆摆手,说一声。“大爷爷,您快去忙吧,我们照个相就走!”
家里所有供村人享用的糖果和瓜子,包括烟酒,都是平时我父母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他们自己不吃不喝,也不让我们这些儿女吃喝。母亲私下对父亲说:“你和孩子对这些烟呀酒呀糖果瓜子呀,连个牙印都没有沾过,省了一年的东西都让这些串门的和外甥外甥女吃了,我心疼得很呀!”父亲却说:“咱家四五个跟牛犊子一样的男孩子眼看着一个个长起来了,有人能进咱家的门就是咱家的福气。”
能给儿子个个讨上媳妇,是我父母最大的心愿。可在1979年,我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老人家至死也没有看到儿子个个找到媳妇,更没有与后来都有老婆孩子的儿子们照上一张全家福。
因为对照相有着神圣和美好的记忆,我军校一毕业,就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款傻瓜相机。拿到相机,我如获至宝,轻易不示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从箱子里翻出来,一遍又一遍地把玩。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后来,认识妻子后,我才买了第一盒胶卷,正式把这款傻瓜相机挎在肩上,记录起我的生活。它几乎成了我外出时形影不离的朋友,在“咔嚓咔嚓”声中,记录了妻子与我从相识、相知到相恋,再到结婚生子的一个个美妙的瞬间。
在这款相机拍摄的所有照片中,有一张照片令我印象最深刻,它是拍摄于山东聊城环城湖上的一张生活照。
1998年的春夏之交,一个难得的好天气。这个上午,妻子没有班,我向单位领导请了假,带上两岁的儿子和七旬的母亲去环城湖上过周末。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我在船头划船,母亲和儿子坐在船中,妻子在船尾注视着他们。船在我的操纵下,时而急驶,时而缓游。母亲的面容慈祥,儿子的样子可爱,妻子挽起长长的秀发,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下船时,妻子立在一旁,母亲探着头、拉着儿子的手正要离船,得空的我连忙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在我看来,照片上的船仿佛是我和妻子组成的小家,母亲照看着我的儿子,而我经常漂泊在船的外面,生活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
自此之后,或许受了我的影响,妻子也爱上照相这一行,从我那台傻瓜相机开始,到2006年的数码相机,再到后来的手机相机,妻子走到哪里拍到哪里,生活在哪里拍到哪里。2018年3月,我与妻子认识二十五周年的那天,我帮她换了一台内存128GB的华为手机。妻子高兴地说:“这么大的内存够我用两年了!”
世事沧桑,时代变迁,照相的故事,见证着不同的时代,记录着不同的人生,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27日,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照相的故事”?
2.从描写的角度,贯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平时脾气暴躁的父亲见谁几乎都要打招呼,给人家敬烟,让人家进屋喝茶水或者嗑瓜子,跟人家说中午或者晚上别走了,有现成的肴盅,坐下来一些喝酒。
(2)母亲的面容慈祥,儿子的样子可爱,妻子挽起长长的秀发,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有什么好处?
4.“我”的父母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3)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5)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7)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游小盘谷记(节选)
[清]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注释]①熟五斗米顷:约莫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②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③臀咳:咳嗽。④坑谷:指高地和低地。洼隆:凹凸的样子。⑤齦腭:这里是高低交接的意思。⑥遗老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火之地。草屋。⑧团瓢:圆形的草屋。⑨摩荡:荡漾。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项是( )
A. 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
B. 探之/不可穷
C. 乃登山循城/而归
D. 曲折广狭/如一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求(_____)(2)卒(_____)(3)殆(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
(2)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4.简要概述作者游小盘山的行踪。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唐多令
[宋]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①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经过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写。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词的上片前四句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夏江图。
B. 词的上片后三句极言词人如落叶飘零,无根无绪;“天涯”极言词人流亡之远,以表现其欲归不能的哀怨。
C. 词的下片后三句寥寥儿笔,便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
D. 全词感情沉郁,风格清奇,如一幅清丽而寓意深刻的画卷。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词的起始两句运用对偶,描绘了-幅明丽的图景;而接下来的两句却描绘了一-派凄凉的景色。
B. “堪恨西风吹世换"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明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暗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
C. “燕人谁家”一句,借燕子飞人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在词人的悲慨之中,蕴含深深的嘲讽。
D. 词人通过雁、明月、芦花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
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据了解,遂川左安桃源梯田被评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桃源村位于遂川县境肉最高峰海拔1442米的神女峰脚下,梯田四季形态各异, , , , 。
A. 春如银链挂山间,夏如绿浪从天泻,秋如金塔顶玉宇,冬如白玉砌云端。
B. 春如银链挂山间,夏如金塔顶玉宇,秋如绿浪从天泻,冬如白玉砌云端。
C. 春如绿浪从天泻,夏如银链挂山间,秋如金塔顶玉字,冬如白玉砌云端。
D. 春如银链挂山间,夏如绿浪从天泻,秋如白玉砌云端,冬如金塔顶玉宇。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项是( )
①《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共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②文字符号的出现,是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的重大事件,足以惊天动地,以至上天落雨为粟(谷雨的由来)、鬼神为之号哭。
③所以,荀子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顿独传者,壹也。”
④这无疑被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但从结绳记事、契木为文,到摹状为符、刻字传书,却不失为历史真实。
⑤史上最震撼人的哭泣莫若仓颉造字。
⑥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独创的,被尊为“造字圣人”的仓颉,很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A. ①②⑥③④⑤ B. ⑤②①③⑥④ C. ⑤②④①⑥③ D. ①③⑥④⑤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