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任选一题,不少于600字。 (1)题目:阳光下,我 (2)读下面材料,然后...

作文。任选一题,不少于600字。

(1)题目:阳光下,我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对于看不清楚的路,先走两步,踩结实了,然后再跑。走了两步,发现不对,赶快折回来,脚上沾了点泥水,没什么了不起,换双鞋寻找新路再往前走。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范文: 阳光下,我成长 阳光是什么?阳光就只是照耀大地、照耀黑暗的阳光。我想应该不是,我觉得阳光是哺育我们茁壮成长的母亲。 如果说母亲是阳光,那我就是被阳光照耀的大地,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幸福的大摇篮里。 初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我考得还不错,但英语和地理都考砸了,妈妈不但没有骂我,还鼓励我说:“这次虽然没有考好,但你也有收获呀,你想想看,你经过了一次风雨就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听妈妈这样说心里就更愧疚了,心里埋怨自己说:“为什么考前不认真复习呢? 从那以后,我仿佛成了分数的奴隶,总跟着分数走,它时刻牵动着我的心。使我一刻也不能得到放松,好像一放松,后面的对手就冲上来把你压下去。如果后面的对手追上来,我一定会反抗,我不会被他们打败的,因为曾有人这样说过:“没有人能够打败你,除非你自己先倒下。”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激励着我。 母亲还可以是一棵强壮的大树,那我也就是小树,小树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大树的关爱和照顾,在困难面前,大树不畏困难阻挡风雨,炎热之时为我们遮盖炎日,大树多么无私伟大呀! 是阳光给了我温暖的心灵;是阳光给了我自信的力量;是阳光给了我美好的生活和;是阳光给了我追求的梦想,在温暖的阳光下,我快乐的生活着,快乐的生活着。 我在阳光下成长,那阳光滋润着我,爱抚着我,就像妈妈一样。阳光是闪烁的,阳光是温暖的,把我照的通红通红,它使我把学习赶了上去,我喜欢那阳光,我真的好喜欢那阳光。 阳光给了我活力,让我的成长道路更加宽敞明亮。 【解析】 (1)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是“阳光下,我 ”。题目的写作范围非常广,阳光下是限制性定语,补充积极向上的主题即可。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补填文章的题目,叙写一段深有感触的故事,也可以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或感悟。作文时,要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文题适合各类体裁作文,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体裁作文。 (2)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的重点是“走路”,即使“看不清楚”也要“先走两步”,一路走下去,哪怕会有“折回”或者“寻找新路”。材料的中心是人生态度的选择,坚持走下去,即便有各种不可预知的状况。作文时,可从“人生如行路”“勇于面对”“战胜挫折苦难”等角度来立意。选择自己感悟最深、最有话可说的内容,表达深刻的体验或感悟作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总管王都中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

(注释)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②翔踊:物价飞涨。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④粜:卖出粮食。⑤比:等到。⑥鬻():卖。

1.解释加点字。

(1)伛偻提携________

(2)醉翁之不在酒________

(3)得之心而之酒也________

(4)宴之乐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从写景的角度,对语段(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进行赏析。

4.语段(一)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亲民爱民;语段(二)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匿名电话

我刚上班就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山洼乡旮旯村教学点老师石仁经常躺着上课,电话反复打到县长办公室,还把他躺着上课的图片传得网上满天飞,影响恶劣。县长批示:立即查处!

我们马上成立调查组,火速赶往山洼乡旮旯村。

旮旯村教学点,窝在老山洼里,偏僻闭塞,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

徒步攀爬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旮旯村,我们浑身汗湿透了。

在旮旯村的田地里,我看到一群人正在干活,便笑吟吟地走近一位正在锄草的老农,问:“您好!老人家,请问石仁老师经常躺着上课吗?”

老农拄着锄头,上下打量我一下,疑惑地问:“你们是不是县里下来调查石仁的?”

我点了点头。老农一下子来了精神,气呼呼地说:“嗯,嗯,是经常躺着上课,不信你自己去看……你们上面干吗不管?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

这时干活的人都围了过来,一位中年妇女说:“……哎哟哟,这个石仁啦,躺着上课就躺着吧,还让我们送吃送喝,像个大爷!把他调走,调得越远越好,眼不见心不烦……”

“我们乡村都不愿要石大爷!马上滚走,最好滚到县城去!”一个青年人挤进来大声嚷嚷。

“对,对,最好滚到县城去!”一群人马上跟着附和。没想到石仁在村里人缘这么差,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教学点,趴在窗口朝里望,果然看见黑板边凉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脸色铁青的老教师,颤颤抖抖地举着教鞭,吃力地指着墙上的生字卡片,有气无力地读着。一条旧被子裹着下半身。

教室不大,只有十几个小学生。我气呼呼地跨进门,随同的人员指着我对石仁说:“这是教育局纪委的张书记,快站起来!”石仁动了动,还是没起来。

“你有病吗?!”我厉声质问石仁。

石仁摇了摇头,嘴唇抖了抖,似乎想说话,但最终没有说出来。

“孩子们,你们老师是不是经常躺着上课?”我掏出纸和笔,转身面对小学生和蔼地问,准备记录。小学生齐声回答:“是的,一直躺着。”

这时教学点门口,除了悄悄跟随的那群干活的,又涌来了不少村民围观。

“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我瞥了一眼门窗外围观的村民,瞪着石仁严厉地问。

石仁抓了抓头,没作声也没起来。真是山高皇帝远,无法无天!天底下竟有这样上课的,我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揭开盖住石仁下半身的旧被子,露出上了石膏,缠着厚厚绷带的双腿。

我禁不住“啊”了一声:“这双腿?……”我盯着石仁问。石仁还是一言不发,泪悄然滑落。

“救学生时跌下山崖摔折的……”好几个村民抢着回答。“啊,怎么会是这样!……现在好些吗?”我缓过神来,轻轻捏了捏石仁的腿柔声问。

“你们到现在还不知道?真是官老爷!……”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冷嘲热讽。

我的脸上火辣辣的,我为我刚才的想法感到脸红。

“我们全体村民,强烈要求把石仁老师调走!”村民不约而同地说。

“为什么?是不是他教得不好?”“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我更加不明白了:“那你们为什么要撵他走呢?”

“石老师家住镇上,师范毕业主动要求分到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啦!……近几年身体不好,经常犯晕,现在救人又成这样,也没人理睬,我们实在不忍心他在这里受一辈子罪啊!”

“那你们为什么希望他调到县城呢?”

“因为他的女儿嫁到县城,我们希望苦了那么多年的恩人,晚年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享受更好的生活!”

“可是,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打举报电话呢?还打到县长办公室?”我好奇地问。

“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

1.根据小说内容把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故事情节

初到旮旯村调查

__________

__________

“我”的心情

__________

气愤

__________

 

 

2.请你结合全文,谈谈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3.“哼!”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你结合语境说说几次的含意有何不同。

“哼!太不像话,还不赶紧把他调走!”“哼!我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哪个不是石老师带出来的?!”“哼,反映多少次,每次都是‘石沉大海’!不这样做,你们谁会把眼睛落在像石老师那样的老实人身上!”

4.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太多的“工匠精神”。“百工圣祖”鲁班,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技术的极致,这是发明家的工匠精神;贾岛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①__________;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是墨客的工匠精神。②而今,__________。当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很多时候遮蔽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特别是超越性价值的追求。正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在国内很多人对“中国制造”敬而远之继而盲目崇拜进口,在国际上我们的很多技术领域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所以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工匠精神”更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国制造”实现华丽转身的灵魂所在。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文学作品中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都来源于人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冲突:人物的自我抗争意识与环境的束缚相对抗,往往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请从《水浒传》中选一个人物,结合作品,简述与人物有关的反映其具有抗争意识的一个典型情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