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
(1)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步战
晋将周德成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之险。契丹每刍牧于营州、平州之间,陷新州,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
李嗣源闻之,约李存勖①,步骑七万,会于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勖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万弩齐发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者塞道,将至幽州,契丹列阵以待之。存勖令步兵阵于其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存勖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遂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其首级万计,遂解幽州之围。
(节选自《五代史》,有删节)
(注)①五代后唐皇帝李存勖,称帝前号晋王。周德威、李嗣源均为其手下名将。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恃勇不修边备 恃:倚仗 B. 陷新州 陷:陷害
C. 契丹兵却 却:退兵 D. 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 羸:体弱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
A. 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
B. 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
C. 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
D. 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榆关失守后,契丹人便无所顾忌,甚至跑到营州和平州地界放牧。
B. 李嗣源本来与李存勖约好在易州会合,但后来却擅自从易州领兵北上,在越过大房岭后再率兵东进。
C. 李嗣源为了鼓舞士气,亲自率领一百名精锐士兵,摘掉头盔,三次冲入敌阵,还斩杀了敌军一名酋
D. 李存勖命令步兵绕到敌军身后埋伏,再布置疑兵扰乱敌军,然后伺机趁乱杀入敌军,解了幽州之围。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
历史剧的避雷针
现在对电视剧有一个普遍的批评,叫做“雷剧”。这个“雷”字的涵义很广,有可能指代粗制滥造,也有可能指台词或情节荒唐可笑,或者思想境界低下粗俗什么的。其中历史题材是个重雷区,招致的批评最多。
我一直在跟影视圈的朋友们讨论,把一部雷历史剧和一部好历史剧区分开来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给历史剧安上避雷针?不止一个朋友脱口而出:这还不简单,不符合真实历史或经典原著的,当然就是雷剧。
这其实是陷入了误区。要知道,要拍出一部严格符合历史的电视剧或电影是不可能的。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史记》中有这么一段:“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这个徐市就是徐福。假如我们要拍一部徐福主题的电影,只凭这么一点记载是根本不够的。他从哪里知道这三座神山的存在?为什么要上书?是通过什么门路?动机是什么?又是如何说服秦始皇的?那几千童男童女是如何征集的?中间有什么波折或悲剧没有?我们需要补充大量细节,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些细节,我们不可能通过史书去补充,只能靠脑补,自然不可能完全符合历史.
再比如说玄武门之变,历来是历史剧的热门题材,港台大陆拍十来次了。不过在任何一个版本里,你都不会看到一个记录在史书里的真实细节:“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翻译过来就说,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把李世民叫过去,李世民跪在父亲面前,吸吮他的乳房,一边吸一边哭。
够雷的吧?据学人考证,这是当时一种习俗,“以示为孺子时无间之态”。通俗来讲,就是李世民在卖萌。可惜这种卖萌太过重口味。可以想象,如果一位熟读史书的编剧为了还原历史,毅然把这个细节写进去拍出来,观众们一定会愤怒地大骂:你们瞎拍些什么?
在我看来,一部装上了避雷针的历史剧或名著改编剧应该是这样的:它在大事上坚定不移地按照历史的进程发展,但在虚构的细节上却可以尽情发挥。当然,这些发挥要符合隐含的事件逻辑和人物性格,甚至有所升华,并与大事件相统一。即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比如《走向共和》的开头,李鸿章一边吃鱼一边听报告,听到各地报来灾荒饥馑,神态自若,听说给慈禧太后的鹦鹉死了,却手中一颤。这个细节显然也是虚构的,但观众并不觉得突兀,李鸿章就是这样的人,他干得出这样的事。
《三国演义》里空城计一段,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洒然登城,气定神闲,一具瑶琴吓退司马懿的大军,然后从容离去。而在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却是这么安排的:唐国强演的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大军来袭,焦虑不已,拿着扇子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扇子无意中碰到瑶琴,才急中生智。等到吓退司马懿大军以后,诸葛亮伏在琴上,汗如雨下。
空城计不符合真实历史,可罗贯中靠这个桥段一举奠定了诸葛亮的智仙形象;电视剧《三国演义》不符合文学名著,可这个原创的细节把诸葛亮从神坛上拉了下来,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像这样的改编原创,都是极高明的。它不光避开了天雷,还让我们的心里麻酥酥如同过了电一样。
所以归根到底,历史剧的好与坏,不能仅仅只以符合真实历史与否来判断,它能不能避开天雷,其实是靠那些虚构细节里的避雷针。
文/马伯庸,摘自《看天下》,有删改)
1.下列对“雷剧”的特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道具不够精细,后期制作随意,粗制滥造。
B. 故事情节不合情理,人物台词荒诞可笑。
C. 三观不正,思想境界低下甚至粗俗不堪。
D. 剧本故事取材或改编自历史题材。
2.下列推断,不能证明“拍出一部严格符合历史的电视剧是不可能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历史典籍记载不详,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历史事实的真相。
B. 有些历史典籍记载的情节比较“重口味”,观众未必能够接受。
C. 编剧为了使剧情完全符合真实历史或经典原著,补充了大量的细节。
D. 即便是熟读史书的编剧,也未必能完全准确地考证史书中的记载。
3.下列分析,完全符合“装上了避雷针的历史剧”要求的一项是( )
A. 剧情必须完全符合真实历史。
B. 剧情必须完全符合经典原著。
C. 剧情遵照历史的进程发展,虚构的细节要符合事件逻辑和人物性格。
D. 剧情改编可以自由发挥,总体上要符合隐含的事件逻辑和人物性格。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对写作的人而言,文字本身就是故乡。一个人可以别家、离乡、去国,但始终陪伴依靠的是语言,是记忆。更准确的说是文字,是书写。
B. “人在受苦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不要苦,享福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不要甜,有权有势的时候不要辣,穷途陌路的时候不要酸。”——这是写作的技法,更是人生的心法。
C. 在我们疲惫的时候,不妨写一写王羲之的《兰亭序》或者颜真卿的《勤礼碑》。前人的心香一瓣,翰墨情怀,能活脱脱的让人沉淀在永恒的氛围之中。
D. 春天有的,秋天也会有。例如澎湃的阳光,不热不燥的清风,温柔的垂柳和温润如玉的花朵。春天穿过的农衫,秋天依然穿着在。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
B. 长沙不仅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还被列为“中国十大创新城市”。
C. 武汉还着力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治理,建立起全市统一开放的中介服务机构名录库和网上服务平台。
D. 近年来,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各种建设工程,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但是碰壁的教训也不少。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 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 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 出来被我们看见。
A. 奋不顾身 裹 铸成 暴露 B. 奋不顾身 逼 造成 暴露
C. 勇往直前 逼 铸成 闪现 D. 勇往直前 裹 造成 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