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有同学正在阅读一本世界名著,其中一段文字文字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人物形容枯槁,双...

有同学正在阅读一本世界名著,其中一段文字文字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人物形容枯槁,双手和脸都像烟一样黑,头发、胡子很长,衣衫褴褛,而且有几处被火烧糊了。他的外衣、衬衫和皮肤全是一种颜色。八年以来他都在埋头设计从黄瓜里提出阳光来,密封在小玻璃瓶里,在阴雨湿冷的夏天,就可以放出来使空气温暖。”

(1)这本世界名著是《______________》, 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主人公在___________________国游历时的见闻。

(2)请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析这段文字。

 

(1)《格列佛游记》 江奈生.斯威夫特 飞岛 (2)这段文字运用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拉格多科学院的科学家陶醉在脱离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无暇打理自己外貌的可笑形象。(大概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考查对名著的理解。(1)《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首次出版于1726年。作品以里梅尔·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2)文段是格列佛在《飞岛国》中的一段话,“双手和脸都像烟一样黑,头发、胡子很长,衣衫褴褛”是科学家的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科学家脱离实际,沉溺于幻想,荒诞不经的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们学校开展我的“悦”读故事——读书分享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能带给你精神的愉悦,让你的心灵与作者产生共鸣。读书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颗心沉没在 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除内心的空虚,让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请你用简洁的,和大家分享某一本好书给你的收获。

(2)为了学生阅读的方便,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面对这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青花瓷瓶史

雁飞

(1)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在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2)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这样的鬼天气,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3)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4)“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5)“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6)“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7)“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8)当铺老板根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噢,不,不,我不是。”

(9)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10)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11)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并来的?”老板眼睛盯向男孩。

(12)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青花瓷瓶。”

(13)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14)“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

(15)“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娘——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瓷瓶的?”

(16)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17)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半信半疑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18)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19)男孩不解地看着老板。老板说:“噢,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20)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阳光照在雪面上,耀眼刺目。老板眯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21)男孩再也没来。

(22)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23)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1.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很精彩,请简析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

2.当铺老板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当铺老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你对第(17)段画线处的细节作具体的赏析。

4.青花瓶到底是真是假,小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样的情安排好吗?请联系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已、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载跟头,而且会裁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因,最后被缢死。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3.指出文中第②段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初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饮少   

(2)射者中,者胜

(3)欧阳修初滁山

(4)太守

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 而不知人之乐/广起,夺杀尉

B. 颓然乎其间者/览物之情,得无异

C. 醉翁之意不在酒/渔人甚异

D. 庐陵欧阳修也/南冥者,天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5.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查看答案

品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____作用。

2.全诗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