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已、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载跟头,而且会裁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因,最后被缢死。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3.指出文中第②段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1. 人当有所畏惧。 2. 恃权而无恐 恃器而无恐 恃书而无恐 3.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语,指出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论证了“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人当有所畏惧”的中心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4. 杨震在深夜无人知的情况下,能拒绝重金的诱惑,能够说出“四知”的话,体现了杨震有所畏惧,有操守和原则,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的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考查对文章要点的内容概括和提取能力。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答题区域后提取关键句子分析概括即可,如第4段提取是恃权而无恐;第6段提取恃器而无恐;第7段提取恃书而无恐。 3.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划线句子“孔子就曾说过”是引用孔子的名言是道理论证,有力论证了“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来分析,从这件事中能看出,杨震有所畏惧,有操守和原则,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这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这正是“四知”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初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饮少   

(2)射者中,者胜

(3)欧阳修初滁山

(4)太守

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 而不知人之乐/广起,夺杀尉

B. 颓然乎其间者/览物之情,得无异

C. 醉翁之意不在酒/渔人甚异

D. 庐陵欧阳修也/南冥者,天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5.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查看答案

品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____作用。

2.全诗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晏殊)

(2)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李煜)

(3)求之不得,____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关睢》)

(4)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蒹葭》)

(5)《龟虽寿》中,曹操借物自比,表达虽然形老体衰,但胸中任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岳阳楼记》中,概括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高远志向的千古警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春天”的句子,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A.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B.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陈涉世家》就选自其中。

C.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在他的著作里,不慕富贵,不求荣利,对权贵和恶势力抱着轻视和嘲笑的态度。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因此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赋”“比”“兴” 三类,表现方法有“风”“雅”“颂”三种。“兴“就是烘托、衬托,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事作铺垫。

 

查看答案

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 请找出并改正。

(1)雀跃  褒贬  寒噤  无精打彩  言简意赅

(2)枯躁  腻烦  踌躇  鞭辟入里  浮想联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