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坐在艾烟里的母亲 牧徐徐 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坐在艾烟里的母亲

牧徐徐

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还是想来个“突然袭击”,回家看一眼母亲。

一起出来的同事把我送到村口,然后自己留在车里说:“回来一次不容易,跟老妈妈多待一会,我睡在车里等你。”我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然后朝村里走去。

借着月光,我摸索着到了自家的屋前。可刚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我赶紧敲门,但却无人应答。

“不会是家里失火了吧?”我连忙扒开门缝,眯上一只眼,朝里面看——屋内,灯光昏暗,而且有一股很浓的烟雾。再仔细一看,浓烟之中竟然坐着一个在打盹的人,正是母亲。在她的腿下面,放着一大堆“半燃半灭”的枯枝叶。

我一边使劲地摇晃着门,一边大声叫着“妈,妈……”母亲这才猛地惊醒了过来,连忙给我开门。

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腿上的关节痛又犯了?”我忙问道,“去年寄给您的进口止痛膏药,您不是说贴过很管用,腿早就不疼了吗?”

“是管用,但天一冷不贴就又痛了。”母亲吞吞吐吐地说,“我舍不得贴,多贵呀,十多元钱一张。用艾叶熏一下,也能止痛的。”

我听后生气地问:“有什么舍不得的?贴完,我再帮您买。再说,您要是真想用艾叶灸,那也得去中药店里买制作好的艾条卷呀,哪能自己烧这么一大堆艾叶。”

“药店里的艾条得花钱买。”母亲反驳道,“钱得省着用。”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这浓烟对身体有伤害不说,倘若失火了,可怎么办?”

“不会的……”母亲虽然嘴上不服输,但能看出来她已经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妥。

艾叶枝是母亲在端午时从山上砍回来,然后晒干,以便在冬季关节痛时,点燃焚熏的……

清理完艾叶枝后,我来到村口,告诉同事让他先回去,并帮我请个假,“今晚我要住在老家,明天带母亲去医院……”

如果这次不是来了个“突然袭击”回家,我是怎么也不会知道母亲居然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治关节痛,她一直都在电话里骗我说,腿已经不痛了,让我安心工作……

一生勤俭节约,只为能把儿女们培养成人、成才,可等孩子们成才,远走高飞后,她还只愿待在乡下,并依然独自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不愿让儿女们为她多花一分钱,为此甚至不怕坐在半燃半灭的枯枝叶中,任呛人的烟雾一点点侵蚀自己日益苍老的身体。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选文的线索是什么?

3.文章朴素的语言里情感丰富。请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1)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2)“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

4.假如把文题改为“说谎的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5.有读者认为,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一个精炼的语段,才能把文章表达得更全面。如果你来加,你会写点什么?(不超过30个字)

 

1. “我”出差路过老家,趁着夜晚来到家里时,看到因腿上的关节痛而又舍不得贴膏药的母亲,正在用燃烧的艾叶熏腿,百感交集。 2. 回家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3. (1)“既惊又喜”表明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慌张”表明母亲又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2)表明“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4. 不好;原题“坐在艾烟里的妈妈”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而“说谎的母亲”虽然也切合题意,但呆板直露,缺少韵味,所以还是原题好。 5. 示例:她便是我的乡下母亲,值得我一生含泪去仰望的母亲。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提炼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文段的内容,要注意文段的事件描述,然后根据“人物+事件”的方式概括。文章围绕着“我”和妈妈展开,我发现母亲不肯贴膏药,用燃烧的艾叶熏腿,“我”的伤心指责,母亲的低声辩解。据此可以概括:“我”因为出发路过老家,竟然发现母亲因为舍不得花钱贴膏药,正在用燃烧的艾叶熏腿而感慨。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线索的分析和理解。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文章叙写“我”因为出差途径自己的村庄,回家的“我”发现母亲因为不舍得花钱,竟然用艾叶治腿痛,“我”决定请假陪母亲去看病,最后写深情的赞美自己的母亲。可见文章是以“我”回家的见闻和感受来组织文章的。所以,本文的线索是“回家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遵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解答。(1)“慌张”的意思指“不沉着而动作忙乱”。根据上下文可知,“我”是突然到家,母亲很是高兴。但此时的母亲没有用“我”买回的膏药,却自己在用叶熏腿,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2)“气愤”指生气、愤怒。因为发现母亲不舍得用膏药治疗腿痛,却自己用燃烧的艾叶熏腿。此时的“气愤”表达出痛惜与埋怨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段题目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分析原题目和修改题目的各自特点,“坐在艾烟里的妈妈”这一题目写出了“母亲在用艾叶熏腿”这一主要事件,并奠定了本文感情基调,题目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说谎的母亲”也切合题意,但与原题目比较,略显呆板,缺少韵味。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5.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依据文章内容和自我的阅读感受回答。回答时要立足上下文,衔接自然得体,表达通顺流畅。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的尾段对“勤俭节约”母亲深情的赞美。故续写的语段要更进一步对母亲讴歌。答案是多元的,作答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______

(2)将其喉______

(3)不诬哉______

(4)此人何取而自患耶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刀劈狼首/乃伪睡

B. ,目似瞑/犬阻,不使前也

C. 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生者

D. 有剩骨/露尻尾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习题。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最后一句中的“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题

(1))沙僧也叫________,原为天宫中的________,被贬下界,在_______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________

(2)《镜花缘》是清代文人________所作的长篇小说。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题。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⑴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即将结束了,请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示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杜绝酒后驾车的现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B. 中学生写作文,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 今日,中国读者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追念。

D. 各地要将《新华字典》列入今年新建的农家书屋图书采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